中國各地298家企業提供超過2000個工作職位,天津大學的畢業生冬季大型雙選會日前展開。圖╱中新社
北京、福建、廣東、上海等地企業走進校園,期待招募到更多優秀人才。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報導】日前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促進中心與上海市學生事務中心發表《上海市二○一六屆高校畢業生薪酬報告》,報告指出,今年上海的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平均月薪為人民幣四千九百九十元(約新台幣二萬二千九百六十三元),呈穩步上升趨勢,超過台灣職場新人的22 K。
這分報告以上海市勞動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的數據為基礎,研究分析今年應屆畢業的八萬五千名學生的薪資情況。比起上一屆畢業生同期水平的人民幣四千六百七十二元相比,增長百分之六點八。
報告指出,畢業一年後的月薪可望增長二成左右,而且學歷愈高,收入愈高。其中,在金融業的畢業生平均月薪最高,為人民幣六千一百二十一元(約新台幣二萬八千二百四十二元);IT行業平均月薪為人民幣六千零四十五元(約新台幣二萬七千九百元),位居第二,其他居民服務、醫藥衛生等行業的平均月薪增幅較大,分別為百分之二十三點九和二十一點七。
若從企業類型來看,外資企業平均月薪最高,為人民幣六千一百七十四元;其次是港澳台資企業,平均月薪為人民幣五千九百六十五元。當地的就業專家分析指出,大學畢業生在尋找就業機會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地只看企業提供的起薪,也要關注企業發展的前景和潛力。尤其是成長性較好的初創型企業,起薪或許不高,但未來可能展現出驚人的成長,業務量倍增,是未來收入翻轉倍增的關鍵。
今年七月,《理財周刊》專欄「理財我最大」訪問在中國基金投資上獲獎無數的上海贏華投資管理公司總裁成健。成健認為,中國大陸正面臨科技轉型,未來十年中國的經濟發展一定是以服務業為主,尤其是金融服務業。他表示,美國在過去幾十年發展最強大的就是科技與金融,中國雖然是後來崛起,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一帶一路的拓展,以及全球技術平台的引進,相信未來十年中國會有驚人的發展。
女性員工面對難題
除了公司的潛力影響薪資成長外,根據中新社報導,中國大陸自今年一月一日起正式實施全面二孩政策,這個政策可能讓女性找工作時面對更多困境,成為就業市場的「弱勢族群」。
北京師範大學勞動力市場中心日前在北京發表《二○一六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報告》,報告顯示,全面二孩政策上路後,大陸有些企業為避免孕產期的用工成本增加,在招聘時提出「限男性」或「男性優先」;有些單位則不願招聘已婚、已育或可能生育兩個孩子的婦女;甚至有些單位在女性懷孕、生育時,減少培訓和晉升機會,限制女性工作的未來發展。
報告指出,有兩個孩子的城鎮年輕媽媽「為了家庭放棄個人發展機會」的比例接近百分之五十一,比生育一個孩子的媽媽放棄工作的比例高出十七個百分點。
今年畢業於湖南工業大學的張芸至今仍未找到理想工作,「很多單位招聘應屆畢業生只要男性,不要女性。他們認為女性會因懷孕、休產假影響工作的持續性。」張芸說,最近她投遞的履歷如果仍石沉大海,就決定報考研究所繼續升學。
另一個湖南大學的劉星也有相同狀況。「有沒有男朋友?什麼時候準備結婚生子?這是招聘單位問得最多的問題。」劉星有些懊惱地說,雖然覺得很不公平,但也無可奈何。
血型星座也有限制
除了「限男性」這種不合理的規定外,根據陸媒報導,一些企業非常重視女性求職者的外貌,甚至規定女生的血型和星座。「這些企業和職位設置,讓很多優秀的女生望而卻步。」湖南湘潭大學負責指導大學生創業就業的教授羅丁山說。
羅丁山認為,部分人才市場和用人單位在對男女求職者的面試就業條件上是不平等的,即使是學習成績、工作能力、語言表達和形象氣質遠超男性的女性在求職時,企業也會傾向雇用男性。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周麗楠表示,「同工不同酬、晉升空間狹小等問題,是女大學生面臨的不公正待遇。」
政策儘管官方已多次出台措施,強調禁止就業歧視,促進就業公平。湖南大學講師、教育部創業指導師賀迅說,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在現實操作中,用人單位還是願意錄取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