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于國華
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理事
執筆人:于國華
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理事長
位在前空軍總部內的「再生藝術工坊」,日前度過周歲。一年前,沒有多少人知道收集大堆工廠廢材的工坊,要玩出什麼把戲。一年來,絡繹不絕的訪客,在這裡體驗了動手做的樂趣,感受創意激發的滿足。
生產事業難免廢棄材料。對企業而言,這些是必須花錢處理的垃圾;但對於藝術家或美勞教師,卻是踏破鐵鞋難覓的寶藏。國外不乏公益團體設立材料倉庫,收集生產廢料,提供創作者和教育者使用。台灣好基金會及數家企業支持的「再生藝術工坊」,在空軍總部遷移後,成為「空總創新基地」第一批進駐的團體。
「再生藝術工坊」至少有兩項宗旨:一、環保教育,將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減少垃圾以及環境汙染負擔。二、藝術教育,透過美育和幼教課程設計,讓學習者自由使用材料,動手勞作,展現創意與美感天賦。
去年再生藝術工坊募集廢料,得到很多企業響應。運來的廢料包括大量布料、紙箱、線材、五金、零件和配件等,雖然在生產過程被淘汰,但與印象中造成環境破壞的垃圾廢棄物完全不同。其中的布料,來自窗簾大廠的樣品,材質多元、色彩豐富,而且都有完整的裝釘,簡直像是布料博物館。
工坊現場安排課程,展示廢棄材料的創意可能,也有以廢材為道具的偶戲演出,開放給老師和家長帶孩子來參與。過去一年,這裡接待了二百多個團體,提供二萬五千多人次動手做的學習課程;而且參與者不是走馬看花,至少都停留兩小時。不只學生和藝術家受惠,也有企業將這裡做為教育訓練場所,進行團隊組織力或創造力的課程。
中小學校的美勞課程經常被忽略;但它是學生美感養成和自我開發的必要過程。近年教育方法革新風潮,從教育基層開始蔓延,很多熱血老師設計創新教案,帶領學生動手創作,但生活中能夠得到的材料畢竟有限。再生藝術工坊對老師提供了有效的支援,讓學生得到材料,也讓企業廢材活用。在美勞教育的同時,也是惜物愛物的環保教育。
「Maker」(自造者、創客)風潮早已進入觀念先進的教室。老師重新設計課程,讓學生找答案、設計解決方案,並且動手完成。「Maker Fair」創客市集,近年從國外熱鬧到台北,吸引眾多學生參與,展現年輕人動手做的創意和熱情。「Maker」是網路能力之外,新世代必備的另一種能力。不難想像,網路世代新人類,從雲端下載設計圖,回歸曾祖父時代的習慣,拿起工具動手做東西,然後拍照上傳,在網路社群分享自己的技術和創意。
對孩子來說,運用廢料完成作品,不必像什麼、是什麼。雙手接觸材質,順著材料拼裝組合,用心投入解決製作問題,同時注入個人美感,最後在自己滿意的情況下「完成」。這就是一次完整的藝術體驗,杜威所謂的「一個經驗」。
藝術絕非高不可攀;每個人都具備藝術創作能力。擁有大腦和雙手,是人類最偉大的演化成就,其間的彼此協調,必須在不斷動手做之中完成。現代社會的細密分工之前,先人用雙手發展各種技術和精妙工藝。
如今,透過再生藝術啟發,重新學習動手、找回失去的手做能力,將是一場邁向美感社會的藝術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