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小龍媽媽:
袁老師,謝謝您上回的建議。現在每當七歲的小龍因小事鬧脾氣時,我就會用您教的「同理支持」與「轉移注意力」兩大原則來安撫他,小龍鬧情緒的強度果然減弱了,生氣的時間縮短不少,親子關係也有了明顯的改善,更讓我感動的是,他竟然也會用相同的方式去哄哭鬧中的弟弟呢。
只是,小龍在學校還是常常生氣。有時不知怎地,他會對同學大小聲,我想,是因為同學們不會像大人一樣同理支持並包容他吧!我實在很擔心他因為這樣,影響了人際關係,沒有人想和他做朋友。
袁老師解題祕技:
親愛的小龍媽咪,聽起來當小龍生氣時,媽媽不但能心平氣和地來同理小龍、當他的好榜樣,您轉移小龍注意力的工夫也是一流的喔!
那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進階版的「與孩子討論情緒這件事」的方法。
討論的時機要選在當孩子生氣後,記憶猶新但情緒已經穩定時,在雙方都沒有時間壓力的情形下,依下列四點進行深度的對談:
一、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狀態。
二、協助孩子找到容易讓自己生氣 的原因。
三、學會適切地將情緒表達出來並 適當地排解。
四、以正向的言行與他人溝通。
首先,我們不要成為只會安撫孩子情緒的父母,要更進一步協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與個性。
說到「生氣」,背後其實有好多不同層次的負面情緒。比如說失望時、緊張時、擔心害怕時、傷心難過時、被人誤解時、被欺負受委屈時、自我要求太高達不到目標時,還有我們常說的「惱羞成怒」,此外,肚子餓血糖低時容易生氣,大家應該也很熟悉吧!
引導孩子看到自己被「生氣」包起來的真正的感受,是傷心?難過?還是委屈?對年紀太小或口語表達能力不佳的孩子,可以使用日常手機輸入常用的表情符號作為輔助,並且可以在喜怒哀樂等各種表情符號下方,請孩子標上一到十的數字,以表示情緒的強度。常常這樣練習,孩子就能愈來愈精準地掌握自己在不同情況下產生的各種情緒,對之後的情緒表達與控制很有幫助。
然後,協助孩子找到最容易讓自己生氣的原因,記下來,與孩子討論出一個解決的方案,下回遇到相同狀況就可以避免重蹈覆轍。
例如,有些因感覺統合失調出現觸覺防禦的孩子,對於他人無預警的突然碰觸,會產生電到一樣的不舒服感覺,以致出現明顯的情緒反應,或誤以為別人故意打他而立即反擊。如果知道孩子常生氣是因為觸覺防禦的關係,就可以採用減敏法,降低突然碰觸所產生的不舒服感;也可以入班宣導,請同學們減少直接的肢體接觸。如此就可有效減少生氣的機率,也不會影響到孩子的人際關係了。
但如果真的好想生氣時怎麼辦呢?
那就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出來吧!比如告訴老師、轉身離開現場、去跑步,或下樓喝一大杯水……因為平日就常練習了解自己的情緒,孩子能清楚感受到情緒變化的歷程與消長,生氣的強度與期間就不會太強太久。
最後要練習的是,就算正在生氣,也能正向地溝通表達,不說氣話,把焦點放在進行中的事,而不是在個人的情緒裡鑽牛角尖。
我相信,小龍之所以比較容易生氣,是因為他有一顆敏感柔軟的心。只要掌握上述原則,與他充分討論練習,小龍善良體貼的長處就會顯露出來,和同學們自然而然就會玩在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