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教授因論文引用資料不當被披露有造假之嫌,共同掛名台大校長楊泮池被質疑有違學術倫理。楊泮池日前於記者會中表示,是其生平學術生涯最大危機。此一危機如同當初前教育部長蔣偉寧掛名事件,不是當事人下台之個人危機;而是整個台灣學術危機。到底有多少論文是涉及造假抄襲,又有多少共同掛名者更是不負學術責任,沒親自審查隨意掛名以提升自己學術研究成果。
台灣高等教育畸型發展,追求以論文指標為主的國際學術排名,導致用學術論文來做為學校評鑑老師升等標準。教育部、科技部和學校在學術論文至上原則,各種補助、獎金、教師升等,都以論文發表數為首要考量。一位大學教師若沒有任何學術論文在主要期刊發表過,即使所提研究計畫多麼周全、創新都難以得到科技部補助。
一個新人想要在主要期刊發表學論文,若沒有學術地位高者共同掛名,也是難登大堂;至於掛名者以其學術地位來「幫助」後進,乃人之常情,但若沒有親自去審視該論文內容;則是過於輕忽論文學術研究倫理。
在台灣學術圈中有所謂「學閥」,由少數幾個「德高望重」者把持著計畫、論文審查關卡,逼得年輕學者只能「靠行」才得以申請到計畫。找有分量學者來掛名,乃是學術界常規。更甚者,有些掌握學術資源大咖學者只掛名不研究,實際研究就發包給資淺者去負責,常發現共同掛名有論文造假者,大部分都是這些現象居多。
監察委員已表示將對此事進行調查,檢調單位則尚未說明是否要進入司法程序。無論如何,只要此事屬實,無論是否只是掛名不是第一作者就可推卸責任,當其同意掛名之時就要負起學術倫理。楊泮池以台大校長之尊,當以嚴格學術倫理自我要求。否則何能要求其他教師學術研究之基本精神。教育部也應要求楊泮池在調查期間免兼台大校長,方能讓調查有獨立性。
台大從世界大學排名逐年下降,又發生此嚴重論文造假事件,教育部必須重新檢討其所謂頂尖大學計畫;不要再把每年百億經費放到一個不重視學生教學卻只想以教師論文堆砌的大學;而要把錢花在以學生為主的教學上,多些經費去補助那些想把學生教好的學校。
論文可以掛名,論文也可以不是第一作者就能蒙利;但教學不可能由他人代上掛名,也不能自己不上課就可以領薪水。
翻轉教育,不只單純從教學中以教師為主翻轉到以學生為主,也不是從教師單向授課翻轉到學生主導課程進行。在高等教育中更大的翻轉是把學術研究至上,翻轉到授課教學為主。把大學教師從象牙塔的研究室中拉到實際課堂,把對教師以論文量化的評量,翻轉到多元教學的指標上。
如何改善論文造假事件一再重演,除了嚴格要求教師尊重學術倫理;並對違反者嚴懲外,去改變整個高教目前以論文至上的氛圍才是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