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懸明鏡青天上】 秋日讀莊

文/江心靜 攝影/林存青  |2016.11.17
1814觀看次
字級
藝術家江心靜創作〈心入春江水〉的內在思想,如同莊子在〈齊物論〉中以無形的天籟隱喻大自然運行的道理。攝影/林存青
讓心虛靜,無心了,整個人的氣都釋放出來,融入天地一氣,物我兩忘水乳交融。(圖為北海道洞爺湖)攝影/林存青

文/江心靜 攝影/林存青

張潮的《幽夢影》說:「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意思是說秋高氣爽,人的情趣別有韻致,適合閱讀諸子的哲學。諸子原指先秦時代各家學派,這裡指的是儒家以外的論述;哲學是一門思辨的學問,透過理性思考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

如果把人的一生分成四季,那麼,秋日就是中年,脫離純真懵懂的童年和意氣風發的青年,人生大事大多塵埃落定,閱讀一向偏愛的《莊子》,幡然領悟寓言背後的深刻哲理,不免手舞足蹈,想野人獻曝一番。

一個生命來到人間,必須面對兩個問題,一個是「吾生也有涯」,另一個是「知也無涯」,兩句話連在一起是此生有限,對願望的執著太多,前者是自我的有限性,後者是天下的複雜性。人的心靈本來是自由的,一出生落在有限的形體裡面,只有百年光陰,這是沒有人可以突破的困境,而且形體天生不平等,聰明才智、長相、身高,每個人條件不同;第二個困境是複雜的人間,看來有無限的可能,卻要面臨艱難的抉擇,大家都在競逐,沒得到的人不免失落。

有限的人物在複雜的人間行走,面對雙重的艱難,如一葉扁舟在茫茫大海,隨浪翻滾,不知何去何從。

莊子打開「生也有涯」困局的方法是「逍遙遊」,他用一個寓言隱喻自我成長,你可以擺脫有限的形體,飛往一個無限的精神空間,到十萬里高空遨遊,像大鵬鳥。

人到中年,身體難免病痛,體認肉身的脆弱,卻不自怨自艾,年輕時立志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挑戰個人的能力、出身的階級以及封閉的大環境,無人了解的苦痛,通過修行,一步一步艱苦走出來。得到以小博大的智慧,滋養文學和藝術,精神無限寬廣,覺得沒有到不了的地方。

第二篇〈齊物論〉解決「知也無涯」的困境,莊子以無形的天籟隱喻大自然運行的道理,如風讓地籟和人籟發出聲音,心為名利野心蒙蔽,世間就成了砍伐相爭的戰場,沒有人可以逃脫。唯有了悟天地之道,心中存養沖虛之德,回復天真,每個人唱自己的歌,透過分享豐富人生。

聽起來像天方夜譚,開啟了以陶淵明的〈歸去來辭〉為代表的隱逸生活,為中國文人的儒家入世實踐,提供一個出世修行的心靈空間。

回想單車環球之旅結束時,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走社會認同的名利雙收,另一條路是忠於自己的寫作生涯;後者付出更多,物質報酬有限,前途渺茫,此時,莊子的天籟在心中回響,義無反顧往前。十六年後回首,無心以為之,每次無以為繼時,常柳暗花明又一村,冥冥中,彷彿有一股無形力量指引,擁有最珍貴的創作自由,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畫什麼就畫什麼!

〈養生主〉和〈人間世〉講的是心齋坐忘的修養功夫,讓心虛靜,無心了,整個人的氣都釋放出來,融入天地一氣,物我兩忘水乳交融。有打坐習慣的人,就知道那種入定的深沉與喜悅,就像盡情唱歌,忘情跳舞,全身的細胞都動起來。

在構成中華文化肌理的儒釋道哲學中,莊子荒謬怪誕的寓言,獨樹一格,他和「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的孟子,一正一反,雄辯滔滔,可說是先秦最有魅力的哲學家,如果時空轉換,兩人參加電視辯論大賽,收視一定創新高,粉絲滿天下。

言歸正傳,所謂經典,在人生任何階段看都有收穫,至今,記得小學初讀《莊子》大喜過望,長年旅途看《莊子注》豁達走過生死,秋日再讀,字字珠璣,懂得在資訊過量的網路時代,獨處一方秋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