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發教授作品〈Kitty不語〉,這一系列作品的橢圓形構圖來自宋代團扇。攝影/林存青
台南大學美術系陳建發教授運用後現代主義常用的「挪用、變異」手法,把差異很大的圖像放在一起,重新詮釋水墨的當代性。攝影/林存青
文/江心靜 攝影/林存青
近年投入藝術,常翻閱《臺灣當代水墨特殊技法》,這本書理論技巧兼具,示範簡單易懂,作品又有延伸性,很適合初學者,也推薦給很多學過傳統水墨的畫友。曾寄給韓國關東大學東亞經濟文化研究所李奎泰主任,他學過中國畫十年,兩年後,收到他用摺紙拓印表現紅葉璀璨的秋山,融合了傳統山水和特殊技法,似張大千的潑墨,自然古樸,可見這本工具書的實用性。
《臺灣當代水墨特殊技法》一書有四位作者,最熟悉的是師大美術系莊連東教授,他的創作不斷翻新,又有教學天分,一直是我這個非科班學生請益的對象。上周到台南參加他的畫展,順道採訪了另一個作者,台南大學美術系陳建發教授。
「太湖石是東方意象,代表士大夫、文人隱喻縮小的江山。上面是日本的Kitty,現代人喜愛流行商品接近偶像崇拜,我為Kitty加上背光和頭光,剛好Kitty沒有嘴巴,佛像也不說話,默默聽信徒訴苦,因此取名為『Kitty不語』。這一系列作品的橢圓形構圖,來自宋代團扇。」在台南文化中心展場,陳建發解析畫作。
去年九月在大墩文化中心,初見這批結合太湖石與中西方經典圖像的作品,耳目一新,陳建發運用後現代主義常用的「挪用、變異」手法,把差異很大的圖像放在一起,重新詮釋水墨的當代性,看似天馬行空的組合,透過精緻和準確的高度技巧,呈現典雅和諧的風格。
「為何避開後現代主義常用的諧擬、戲仿?」我進一步提問。
「我不想只是否定前人,當代性應該是突破和超越過去的藝術。例如我把背景塗黑凸顯主題,把黑當成平面,挑戰墨分五色的傳統,這是延續上階段的《枯荷》系列。」陳建發思索的不是單一張作品,而是整個創作的宗旨。
「黑白的探討、精緻的表現、東方意象、設計性、文學意境的解讀。」巡迴展場一圈,激盪交流,陳建發總結他創作的要點。
下午,莊連東個展的座談會上,陳建發擔任與談人,兩位老友性格截然不同,莊連東樂觀積極,不斷探索當代水墨媒材的可能性,走方法論;陳建發理性悲觀,反覆思索當代水墨的方向,偏向認識論。聽完,發現兩人有互補性,都希望能讓水墨這個古老畫種在當代呈現新的風貌。
臨別,陳建發提到他參加了二○一五第一屆香港水墨藝博,我想起曾看過他的作品,對他用水墨模擬QRCode圖案印象深刻,當時以為是新銳藝術家所作。藝博會近年在全球風起雲湧,台灣中生代水墨畫家的風格成熟,正是走出去,讓更多人認識發揮影響力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