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歲的伊東幸子阿嬤,將珍藏六十年的壓箱寶「久留米絣」服飾贈給台灣友人江心靜(右)和林存青(左)。
攝影/林存青
找回農業社會的惜物傳統,盡量選擇自然手作的衣物,長期使用,不僅是愛地球,也是愛自己。攝影/林存青
過年整理衣櫃,送出十多件衣服,看起來清爽多了。有些是穿不下了,有些是現在很少穿,其中幾件是買的時候很喜歡,試穿尺寸也可以,卻只穿過一兩次,根本不適合。年紀愈大,愈了解──你不可能變成別人,不要花錢騙自己。
其中有一件深藍棉衣,乍看不起眼,卻是一生的珍藏。
那件棉衣來自八十歲的伊東阿嬤。那晚,嬌小的她坐在老人醫院的用餐室,忽然看到我和存青遠道而來,她瞪大眼睛,如看到外星人。
忘年之交來自旅途中的相知,八年前,我和存青騎協力車環中國海,途經唐津,她在唐津城下經營茶館「基幸庵」,打造一間沒有用到一根釘子的傳統倉庫,是她多年夢想,她在這個質樸空間推廣日本茶、陶器和民藝品,就像我們的「藍色空間」,生活之美垂手可得,一杯一碗都有故事,你來我往之間,對彼此的美感品味莫逆於心,從此魚雁不斷。
受邀擔任駐館藝術家的百年旅館洋洋閣,當初也是因伊東阿嬤熱情引薦,才有機會結識有深厚文化涵養的第四代社長大河內先生和夫人。
到唐津第一天,走進茶館,她媳婦久美子嚇一大跳,直說,她婆婆很想念我們,前幾天才又拿紀錄片出來看。
問到婆婆,久美子一開始說她去旅遊,回家日期不定,當她看到存青拿出精心準備的十多種禮物,她才透露,婆婆因昏眩摔倒住院檢查,不想打擾人,親友都不知道。
「把我那兩件壓箱寶找出來,我要送人。」聽到我們搭久美子的車,花了一個多小時特地來探望,恢復元氣的伊東阿嬤大聲交代媳婦。
她的壓箱寶就是珍藏六十年的「久留米絣」(kurumegasuri)服飾,久留米絣是一種有兩百年歷史的藏青色碎紋棉織布,由久留米出生的少女井上傳發明,需要「捆綁」、「印染」、和「織制」等三十多道工序。穿起來透氣、冬暖夏涼,天然染色和手工紡織的柔軟質感,是化學染劑和機器紡織無法比擬的,橫線和直線交錯的藍染紋路,細緻素樸,鈕扣是陶作的,充滿樸拙的手感。
穿上這件衣服走回洋洋閣,女將都一眼認出,驚呼。
有一次參加留法藝術家的個展開幕,遇到服裝設計師洪麗芬,她獨具慧眼,看出我穿的深藍外衣是傳統工藝品,拍照紀錄。洪麗芬研發改進的湘雲紗,是從唐朝流傳下來的布料,用植物和礦物染色,穿起來舒爽,可惜不敵機器紡織,快要絕跡,經由她的設計推廣,變成歐美明星趨之若鶩的時尚。
還有一位卓也小屋民宿的女主人鄭美淑,在三義復育藍染植物「大菁」,投入十多年,重建台灣早期的藍染產業,希望台灣藍的文化傳承,能夠在世界環保意識潮流中復甦,綿延不絕。
有一個英國機構對婦女做過調查,發現一件新衣服在成為垃圾之前,平均只穿過七次;荷蘭也做過研究,三分之一的新衣服是賣不出去的,最後命運是銷毀。現在的服裝工業,造成多少地球資源的浪費?
看看你的衣櫃,下次,買衣服之前,想想看:少買一件,會毀掉你的人生嗎?
從資本主義鼓勵過度消費的欲望中解脫,找回農業社會的惜物傳統,盡量選擇自然手作的衣物,長期使用,不僅是愛地球,也是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