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娟瑜
曾經在拙作〈奇妙的肢體運作〉,簡單提及「動中覺察」,其實針對生活上、生命中的Movement(運作),還有許多值得分享之處。
「動中覺察」提供我們從念頭上、語言上、肢體上、互動上、感應上等面向,做深入的自體覺察。如此一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擔憂、誤會,也可以促進和旁人無壓力的相處。
男人覺察力慢?
有一回,在演講過程中,正巧兩位年輕男士碰到夫妻相處的困擾。A男士的老婆抱怨:「小孩感冒生病,你為何不多幫忙照顧?」B男士碰到的情況是,晚上睡夢中,老婆踢他去泡牛奶,他稍微慢了兩秒,老婆立刻起身不悅地說:「你不會快一點嗎?」
這兩位男士在我細問之下,居然是一樣的反應,就是愣在原地沒做任何表示,難怪後來的結果都一樣,夫妻倆開始鬧彆扭。
兩位男士的老婆都是職業婦女,又要顧家顧小孩,多少因為疲累而口氣不好,然而兩位為人老公的卻沒學到「動中覺察」,早幾天發現老婆的感受,付出更多、給予更多體諒。
譬如,當老婆大動作轉身而去、洗碗聲響比較大、回應聲音比較弱或是對著孩子指桑罵槐,這時候就是老公「動中覺察」的最好時刻,盡快調整心態、改變肢體語言,立刻靠到老婆身旁,大聲說:「報告老婆,我來了,有什麼地方可以為您服務嗎?」千萬別怪罪老婆:「妳累,難道我就不累嗎?」如此,接下來就是兩人對吵了。
提醒身旁的人
不是每個人都有靈敏的覺察力,萬一碰到所謂「白目」的人,動作過大侵犯到我們的私領域,或是言語中有負面暗示,往往會讓當事人不舒服或想要避開,這時,身為家人、好友、好同事,就需要好好提醒一番。
有一位女性學員,常常自訴睡不好、胃口差,一上班就沒精打采,除了建議她透過醫療體系做檢查,我也建議她:「說話的速度再慢一點!」
因為我注意到,由於她個性急、動作快,什麼事一談開,就是全身緊繃,然後連珠炮似地滔滔不絕,等到陳述完,往往整個人會像洩氣的皮球般癱軟下來。
另一個懂得「動中覺察」的案例,來自一位中學生,有一天,他勇敢地說:「媽媽,妳現在的表情讓我很難受,請問妳現在有什麼心事嗎?」
嚇了一大跳的媽媽注意到,自己的Movement已經讓孩子感到不安,因此立刻調整心態,但她不是說:「大人的事,你不用管!」也不是說:「沒事啦!你想太多了。」而是藉此機會跟兒子討論:「因為外婆最近身體出狀況,如果她來我們家住一陣子,會不會影響你的課業呢?」
這位媽媽就是用開放的心態,讓親子在「動中覺察」的過程中,做深入而且親近的討論。
微妙的改變
孫子Ricky本來是個害羞內向的孩子,家人注意到這個情況後,和他互動時,會特別對他展現我們臉上有趣的表情、變化多端的手勢,還有口語表達的抑揚頓挫。幾年下來,這些Movement也讓他變成一個侃侃而談、有說有笑的大孩子了。
總之,「動中覺察」是可以豐富自己的成長能力,也能帶領周邊的人共同成長,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