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公共工程委員會統計,中央和地方閒置設施共有一百零九筆,投入的公帑有二百五十三億元,形同一個大錢坑。工程會主委吳宏謀坦言,每年還會增加三十筆蚊子館,目前還有四十筆未列冊;實際上的蚊子館已經超過一百五十筆。龐大的數字令人咋舌,但這只是呈報給工程會的數字,實際上仍有隱匿數字。顯見中央地方首長為了好大喜功或消化預算,盲目建設的後果。這些蚊子館如果能活化且充分利用,還是可以發揮功能。
林立的蚊子館主要是因為民粹當道,中央政府規畫錯誤,地方政府好大喜功,爭相建設所致。許多建設其實都和選舉有關,為了爭取選票亂開支票,也為了選票做一些立竿見影的建設。蓋了蚊子館後,未規畫如何有效運用;四年卸任一走了之,留下蚊子館。過去有「一鄉鎮一停車場」、「大學廣設分校」、「要力求區域平衡」、「台北有歌劇院,南部也要歌劇院」等民粹口號。於是各地紛紛啟建大型的工程,從飛機場、漁港、歌劇院、文化館、客家館,在一次性的運動會之後就淪為蚊子館的運動館場,不一而足。
要消滅蚊子館從源頭做起最有效,工程會和相關單位對於中央和各地方的興建工程案應該嚴格把關;分贓或是鄉愿的心態都不可取。新政府上台之後,搶建國際機場就引發桃園市和台中市大戰,台中市搶著要將清泉崗規畫為國際機場,高雄也希望將桃園的班機撥一些過去,形成分贓式的建設。而今因兩岸政策引起冷對抗,陸客航班大減;最後很可能就會像屏東機場一樣,沒幾架飛機起降。這些政策性的連動,工程會不能不審慎把關,以免舊蚊子館問題沒解決,新蚊子館又蓋了一堆。
活化蚊子館其實不難,很多民間團體找不到展演場所,國家劇院、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等知名的展演館,兩年前展廳就訂不到位置。許多展演根本排不到場所,如果這些文化館能夠做一些配套,並有專人管理引進藝文活動的展演,一定可以活化蚊子館。如台北市文化局委外的古蹟,許多文化古蹟如台北市長官邸、中山堂、張學良故居、林語堂故居委外經營之後,成為觀光客和市民最愛的去處;市府又有營收,一舉數得。台北市的花博館在一次花博會之後,有些展場仍然保留著,只偶爾做些展覽或是舉辦活動,如果能夠交給民間經營,績效一定會不同。
活化蚊子館其實並不難,有些建築蓋了之後完全沒有利用,也可租給民間藝文團體使用。過去像雲門舞集、優人神鼓、明華園等團體,為了排練找場地都很辛苦,後來或租或買才逐漸找到自己的場地。如將一些蚊子館租借給藝文團體,一方面解決蚊子館荒廢問題,也間接鼓勵藝術文化活動。尤其是地方政府更應該鼓勵藝文活動,提升地方的藝文發展。
蚊子館存在是政府施政無能的展現,二、三十年下來,選舉文化與民粹造成的浪費已然可見。不但浪費人民的血汗錢,也侵蝕了政府的財政;在當前政府財政拮据之際,不能再放任中央和地方濫建,更要充分活化蚊子館,讓這些建設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