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一年,《雄獅美術》一九七七年主編奚淞(左)、《雄獅美術》一九七八年總編輯蔣勳(右)與《雄獅美術》發行人李賢文(中)合影於台北市中山堂。圖/洪淨馨
一九七五年,遊學於法國的奚淞(由左至右)、蔣勳與李賢文夫婦邂逅於巴黎。圖片/雄獅美術提供
文/黃長春 圖片/雄獅美術提供
回歸本土的塑造
一九七五年李賢文先生從法國返台,主持《雄獅美術》月刊時,奚淞老師同他回台共同主編刊物。自此,《雄獅美術》的編輯方向,由原先偏重於譯介西方美術與中國名家,開始轉向本土人文藝術的關懷。此時,注重民間藝術的奚老師,企畫了一系列戲曲、布袋戲、皮影戲等專輯。
一九七八年,擔任總編輯的蔣勳老師,更增闢小說、新詩的文學專欄,走綜合性藝文編輯路線,陸續刊登陳映真、王拓、楊青矗、李雙澤等人的小說,以及林懷民談舞蹈、許常惠談民族音樂、莊伯和談美術等文。一九七九年,發行人李賢文先生更企畫「台灣美術家專輯」,推出顏水龍、黃土水、林玉山、洪瑞麟、陳澄波等專輯。
不論是奚老師、蔣老師或李先生,這三位七○年代遊法的文藝青年,未曾以崇洋之心態,來介紹西方藝術思潮。他們在外地省悟到,文化唯有根植於故鄉的沃土,才能夠開花結果。誠如旅法學者熊秉明先生於〈回歸的塑造〉一文中說:
「我願提醒大家,看別種顏色的天空,最後還是為了畫出自己的天空來。因為看了別樣的天空,你才能更敏銳地辨出這裡的天空的特色,才會更深入、更細膩地繪出這裡的天空。我祝福你們都能有機會遠行,並且最後歸來,作出自己心裡要畫的畫。而這心裡要畫的種種形與色是和故土的種種形與色細細密織在一起的。」(註❶)
回顧《雄獅美術》的出版旅程,這三位資深編輯,在回歸本鄉時,成功塑造了屬於自己時空的文化寶藏。
回歸心靈的塑造
從台大歷史系畢業後,我就進雄獅美術擔任編輯,至今已有二十年。雖然奚老師與蔣老師都已不在這裡工作,但他們在雄獅出版的重要著作,仍不斷引導讀者向內回歸心靈本鄉的淨化旅程。身為編輯的我,很幸運地能夠親炙他們的指導。
奚老師曾對我說:「藝術的真諦,不論是繪畫或舞蹈……都是在找尋生命的真相,人類最高貴之處,就是看見生命中的奧祕與不可思議,那就是『愛』和『光』了。」
是的!在「光明靜好」系列燈座的〈解縛手〉中,奚老師以平靜流暢的毛筆線條,畫出佛像以解結的手勢,為受苦者解開心結。他說這是一種追求真正自由的智慧手勢。因為人有了智慧就會生慈悲心,也就會像觀音開始關懷眾生,並將甘露施予別人。
我在重編蔣勳老師的《美的沉思》時,驚喜於他在序中所言:「美才是歷史真正的核心」,甚至「美比歷史更真實」。因為美的背後,蘊藏著宇宙至真、至善的大道理。他認為「美」要從自然與生活中去發現、去創造,但前提是要先去「愛」。(註❷)
的確!人唯有自覺,透過疼惜自然、關愛人,才能不受短暫的物質名利所限。也才能將藝術所創造的光芒,為「黑暗的世界帶來光明與生命。」(註❸)
當然,在雄獅影響我最多的是李先生了!他曾以「光之道」為主題,在台東做水墨行旅;這是藉由光的洗禮,所進行的屬靈之旅。〈天堂之路〉是他描繪台東如綠色錦緞般的稻田,他說:「在大自然的綠意裡,倒映靈魂中渴望清涼的綠色之光。」現在的他,已將出版交給下一代經營,而勤於寫作與書畫了。
承起於四十多年前本土的、文化的回歸塑造,至今他們仍繼續回歸的旅程,是自我的,更是引導他人,向內創造出生命最美的本質——愛與光。
註解:
❶熊秉明撰,〈回歸的塑造〉,《雄獅美術》二○二期,一九八七年十二月,頁三三~三四。
❷蔣勳撰,〈評審的話——要做全新的人:新人獎評審有感〉,《雄獅美術》一三五期,一九八二年五月,頁四七。
❸蔣勳撰,〈評審的話——我們期盼這樣的新人〉,《雄獅美術》一四七期,一九八三年五月,頁八四。
活動訊息:美的顯影─雄獅美術珍藏照片展
暨新書發表會
展地:雄獅星空(中山捷運站3號出口旁)
台北市中山區南京西路九號二樓
展期:十月十五日(周六)~十一月二十七
日(周日)
對談活動:十月十六日(周日)下午三時,
李乾朗vs.李賢文─資深文青的影像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