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長輩因退化性疾病而患有吶語症,影響生活品質。所幸,能藉由復健改善狀況。圖/本報資料照片圖/語言治療師何靜宜提供
文/記者陳玲芳 圖/語言治療師何靜宜提供
由於吞嚥困難及說話表達困難,七十九歲的陳奶奶,今年夏天前往復健科就診,經評估為「吶語症」,建議進行語言復健治療。復健科醫師指出,在臨床上,「吶語症」常是退化性疾病的徵兆,因此愈早治療效果愈好,藉由學習肌肉運動的技巧與方法,可以減緩退化現象,有效增進言語清晰度,維持溝通與生活品質。
七十九歲陳奶奶,有小中風及巴金森氏症將近十年病史,本來說話最長的發聲約二至三秒,並帶有很重氣息聲音,每次說話,只能表達一兩字,讓家人聽不清楚也聽不懂,需要她再說一次,造成溝通障礙,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且奶奶的口腔及喉部肌肉無力,影響吞嚥安全,需安置鼻胃管。
溝通障礙與吞嚥困難,嚴重打擊陳奶奶,醫師建議她採用新的語言治療方式「系統性說話訓練」,進行一對一語言復健課程,一周五天,每次六十分鐘。在一期共二十堂課治療後,陳奶奶發聲的時長增長為五至六秒,並可清楚與他人對談。
陳奶奶的長子開心表示:「母親已經可以清楚地與我通電話聊天,也可部分由口進食,心情明顯開朗許多!」而在治療期間,家人也學習到居家的復健方法及溝通方式,對於退化性疾病造成的語言病況發展,不再感到害怕與擔心。
吶語症4大症狀
復健專科診所院長曾清祥醫師指出,「吶語症」(dysarthria)主要是跟說話有關的神經或肌肉缺損,造成肌肉動作失調,使得言語清晰度降低,造成人際溝通上的困難。患者本人雖然語言理解清楚,卻無法清楚地表達,並有四大症狀:一、發音吃力。二、音量不足。三、發出來的音很含糊。四、講短短的話就感到疲累。
曾清祥表示,造成吶語症的主要成因分為兩大類:一、常見於退化性疾病:巴金森氏症、失智症。二、非退化性疾病:中風、腦部外傷、小兒麻痺等,其中最常見原因為中風。吶語症會降低患者表達的清晰度,因為患者本人無法清楚表達想法、感受和情緒,除會影響人際關係,也會降低生活品質。
尤其,不做復健治療的話,退化性疾病會導致吶語症患者生理機能更快速退化,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吞嚥功能,危及生命安全。非退化性疾病導致的吶語症,如中風患者,其生理機能會停滯於受損狀態,也會比一般人提早退化失能。在心理上,患者容易因與外界的溝痛障礙,造成心理上的壓力並影響心情,長期抑鬱,也容易導致憂鬱症。
他強調,針對吶語症的復健治療,多採單純的「口腔動作」及「讀字訓練」,但往往因課程缺乏趣味和復健時間短暫因素,可能數月都難看到成果,進而影響到復健成效並降低患者的復健意願。
發揮大腦神經可塑性
語言治療師何靜宜表示,「系統性說話訓練」訓練方式,主要是結合結構性的目標、個人化的應用和趣味的教材內容,並以一周五天,每天一小時的密集方式進行訓練。
首先,語言治療師會依照患者狀況,從紮實的基本說話器官的運動訓練開始,進行部位的肌肉訓練,接著進行練習單音的發音動作,並融入實證有效的「大聲說話」治療法,再循序漸進練習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單字、片語、句子、短文、對話,以提升發音音量、發音清晰度和語句長度,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溝通順暢、無壓力。
何靜宜強調,要發揮大腦神經最大可塑性,最好採一周五天、連續四周的密集治療。並結合科技教材,讓實用和趣味兼具,將令人枯燥的口腔動作練習,反轉為令人期待的有趣活動,例如:利用平板電腦讓個案看說話器官運動的示範影片,或運用平板電腦中的趣味練習遊戲,得到立即的學習回饋,當目標達成,信心也會隨之提升。
訓練課程會將患者個人興趣或職業融入其中,幫助強化學習動機,激勵大腦神經、增加記憶,例如:受日式教育的奶奶,愛唱日本童謠;曾官拜「將軍」的爺爺,專心唱軍歌;當國文老師的阿姨,喜歡朗誦詩詞等。由於每位患者的神經受損狀況、復健動機、配合度,以及復健目標,或是患有其他慢性疾病或認知退化病況,都會影響到治療效果,因此,吶語症語言復健時程,也會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