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金融現象1 中高齡擔心錢財不安全

 |2016.10.08
1116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隨著網路的發展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公司紛紛加入「移動支付」行列。無論是網路購物、超市付款、餐廳消費,甚至繳納水電費,有愈來愈多的人習慣掏出手機,而非錢包。中新社報導,移動支付改變了中國人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年前,為了加入微信推出的「搶紅包」活動,在長沙工作的夏添將銀行卡與手機綁定,從那時起,他開始習慣使用手機支付。從一開始手機充值、網購付款到團購打折,夏添發現移動支付應用領域愈來愈多,他說有一回在路邊攤想買一本書,結果發現沒帶錢,「攤主當即掏出手機讓我用支付寶轉賬給他。」

這次的經驗讓他很難忘,現在他早上上班時會用App叫車、用手機付款。到超市購物、飯店吃飯也用手機支付,連和朋友約了看電影,也會提前在手機上選座購票,就像隨身攜帶的錢包,只要有手機一切搞定。

另一位二十五歲的IT行業工作者任涵,一個人住在北京,他不開伙,每天用各種外賣App解決晚餐問題,手機隨意一點就行。「一星期都用不完一百塊現金。」任涵說,「炒股、理財,手機也能搞定,年收益還遠高於銀行。」

根據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提供的數據顯示,二○一五年中國移動支付交易金額增長超過一倍,達到二千三百五十億美元,一舉超越了美國的二千三百一十億美元,發展短短幾年,但進展的速度實在驚人。

一位中新社記者走訪長沙城區,發現那裡的中小型超市、飯店基本都開放了移動支付服務。街頭巷尾小店裡,年輕的店老闆都支持手機轉賬收款。在長沙千惠連鎖超市當收銀員的鄧蓉說,去年初超市開通支付寶業務後,年輕人使用的頻率非常高。她個人也很喜歡顧客用手機支付的,減少了假鈔的問題,還省去找零錢的麻煩。

但在這波熱潮中,記者也發現中老年人仍傾向於刷卡或用現金支付。「六○後」的劉曉梅在年輕記者眼裡已經是個「潮」阿姨,她退休後喜歡拿著手機用微信和朋友聊天,也嘗試各類App。但她說,掃碼支付對中老年人來說還比較複雜,很擔心錢財不安全,「我只用微信支付打車,很少在商店掃碼付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