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隨著網路的發展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公司紛紛加入「移動支付」行列。無論是網路購物、超市付款、餐廳消費,甚至繳納水電費,有愈來愈多的人習慣掏出手機,而非錢包。中新社報導,移動支付改變了中國人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年前,為了加入微信推出的「搶紅包」活動,在長沙工作的夏添將銀行卡與手機綁定,從那時起,他開始習慣使用手機支付。從一開始手機充值、網購付款到團購打折,夏添發現移動支付應用領域愈來愈多,他說有一回在路邊攤想買一本書,結果發現沒帶錢,「攤主當即掏出手機讓我用支付寶轉賬給他。」
這次的經驗讓他很難忘,現在他早上上班時會用App叫車、用手機付款。到超市購物、飯店吃飯也用手機支付,連和朋友約了看電影,也會提前在手機上選座購票,就像隨身攜帶的錢包,只要有手機一切搞定。
另一位二十五歲的IT行業工作者任涵,一個人住在北京,他不開伙,每天用各種外賣App解決晚餐問題,手機隨意一點就行。「一星期都用不完一百塊現金。」任涵說,「炒股、理財,手機也能搞定,年收益還遠高於銀行。」
根據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提供的數據顯示,二○一五年中國移動支付交易金額增長超過一倍,達到二千三百五十億美元,一舉超越了美國的二千三百一十億美元,發展短短幾年,但進展的速度實在驚人。
一位中新社記者走訪長沙城區,發現那裡的中小型超市、飯店基本都開放了移動支付服務。街頭巷尾小店裡,年輕的店老闆都支持手機轉賬收款。在長沙千惠連鎖超市當收銀員的鄧蓉說,去年初超市開通支付寶業務後,年輕人使用的頻率非常高。她個人也很喜歡顧客用手機支付的,減少了假鈔的問題,還省去找零錢的麻煩。
但在這波熱潮中,記者也發現中老年人仍傾向於刷卡或用現金支付。「六○後」的劉曉梅在年輕記者眼裡已經是個「潮」阿姨,她退休後喜歡拿著手機用微信和朋友聊天,也嘗試各類App。但她說,掃碼支付對中老年人來說還比較複雜,很擔心錢財不安全,「我只用微信支付打車,很少在商店掃碼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