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北島佛光山文殊師利菩薩。圖/資料照片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
〈擬寒山拾得〉(節錄)
昨日見張三,
嫌他不守己;
歸來自悔責,
分別亦非理。
今日見張三,
分別心復起;
若除此惡習,
佛法無多子[註]。
──北宋.王安石
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王荊公、臨川先生。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一生與佛禪思想關係密切,其詩文作品有《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等遺世。
背景及賞析
寒山、拾得為唐代著名詩僧,其詩作最大的特色,在於充分體現平易近人的一面,既有人生的哲理,也蘊含佛理禪機。
宋代不少禪師因為欣賞寒山、拾得的作品而加以摹擬,間接影響了當時參禪習禪的文人。如黃庭堅在《山谷集》內有多次的引用、朱熹「晚歲頗取寒山子詩」,王安石也寫了〈擬寒山拾得〉二十首,可以說,擬寒山詩在當時蔚為一股風氣。
這首詩偈以「張三」為當機眾,借喻世間人因為不明白自性,隨境界而妄起分別心,以致於輪迴生死,不得出離,卻不知道應該去思索人生苦的根源是什麼,還一味執著於眼前的現象。
若能去除自心我執、分別的惡習,自然能體證佛法。
[註]
「佛法無多子」一詞,出自《景德傳燈錄》卷十二(鎮洲臨濟義玄禪師),說明了佛法的根本要義,其實就在日用生活中。只要能體認自性本有的東西,即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待機緣成熟,自然觸目即通。
向自己宣戰
文/星雲大師
世間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敵人躲藏在我們的心裡,在我們的思想中,我們掩護自己的敵人,不容易發覺;自己的思想上、心靈裡,惡的不除,要想解脫自在,非常困難。
敵人的主帥,就是我執、分別,貪瞋痴慢疑是他們的五大集團,心是司令。向自我挑戰,沒有厚實的本錢,要達到勝利的目標,並不容易;即使是一個有為的修行人,要與八萬四千煩惱魔軍作戰,想要凱旋而歸,也是談何容易。一般人把八萬四千魔軍完全隱藏在心裡,成為隱形的軍隊,要向他們宣戰,先要認識這些魔軍的本來面目,了解後才好把他們殲滅。這些魔軍的面目是什麼呢?
一、自私:自私就是我執、分別,凡事只想自己,不想別人,我的財富,我的家人,我的想法,我的所有。這許多的碉堡,牢固不移,所以要有「天下為公」的思想來打破自私的觀念,並不容易。但是一個人有沒有人格道德,就看他有沒有被囚在自私的羅網裡,如果還能念念有人、有你、有他;心中有道德、善良、因果,則他的自私就已經有所鬆動,只要再加把勁,克服私心、私念、私情,就不為難了。
二、欲望:人生對「財色名食睡」的五欲,也是「望欲興嘆」,無可奈何,所以人都做了欲望的奴隸。金錢,人之所欲也,誰又不做金錢的奴隸呢?名位,人之所欲也,誰又不做名位的奴隸呢?愛情,人之所欲也,誰又不做愛情的奴隸呢?衣食,人之所欲也,誰又不做衣食的奴隸呢?欲望本來也不一定完全不好,除了染汙的欲望應該排除之外,善法的欲望也可以讓它增長,例如孝養父母,報效國家,慈濟社會,增益全民,只是具有這種善法欲的人,為數不多。
三、嫉恨:人心裡的惡念,多如牛毛,但是舉其大者,嫉恨是最壞的惡念。妒人所有,妒人勝己,所有好者、善者,他一概不喜,總要去之而後快,這是人性最可恥的劣根性。恨心也是最大的過失,好事他想成壞事,嫉恨的火能燒毀一切善事,吳三桂將軍一怒為紅顏,不是妒心毀滅了大明江山嗎?嫉恨是毒蛇,當人遇到嫉恨,很難逃過一劫。
四、懶惰:人應該向自我宣戰的敵人很多,無明、愚痴、懈怠、無恥、無愧,尤其懶惰最為可怕。阿那律只是在法會上打了一個瞌睡,佛陀就呵斥他「咄咄汝好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可見懶惰之罪重矣。
《百喻經》裡有一個故事說:太太為懶惰的先生做了一個圓圈餅,掛在他的頸上,自己回娘家探親。一去數天後回家,丈夫已經餓死了,因為他只吃前面的餅,懶得把後面的轉過來送到嘴裡。一個家庭裡,家人都懶惰,家裡貧窮;社會上的人都懶惰,社會落伍;國家都養一群懶惰的人,則國不成國,市不成市。
向自我宣戰,我們只曉得消滅敵人,不曉得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把自己的敵人統統消滅,還給我們一個清淨健全的菩薩人生,那才是值得歡呼的最大勝利。
──摘自《人間萬事》第五冊 p.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