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百日,蔡英文總統民調不斷下挫,陷入危機,蔡總統希望不要用一百天評價她的執政。
上任一百天,民調就墜崖式地崩盤,蔡英文不管在治國願景、政策方向、溝通態度乃至危機處理,都出了問題。這些「執政能力」的部分,各界已多有評論。但在這篇文章,我想談的是台灣面臨的結構性困境,這結構性的困境,不只蔡英文遇到了,馬英九與陳水扁也遇到。
這個困境可以簡化為一個問句:在台灣,為什麼總統做不了事?
從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這三任總統都面臨嚴重困境,總統成了出氣筒,台灣則因為領導弱化不斷地原地打轉,這個結構若不思反轉,現在就幾乎可以斷言,蔡英文執政的未來四年,台灣將持續空轉,看不到明天。這些執政者個人能力以外的結構病因,大致有三:
第一、元首尊嚴不再。過去,總統是崇高職位,可謂社會信任中樞,但從陳水扁涉入弊案遭舉國撻伐後,總統一職漸漸不再受人尊敬,馬英九被丟書擲鞋,蔡英文在網路上被語言霸凌,不受尊敬的總統,如何期待有踐履改革的政治能量?
第二、競選過度承諾。台灣的選舉文化鼓勵政治人物在選舉時亂開支票,多拉高一位選民的期待,就多一張選票入匣。選舉時的過度承諾拉高了所有人的期待,勝選就是支票兌現的開始,但許多支票,左手開的和右手開的根本相反,如何兌現?要兌現哪一張?當支票一張張跳票後,民調自然一趴一趴地往下滑。
第三、在野過度批評。以蔡英文深受批評的六萬請御廚或吃千元法國餐,就其事件本質與蔡英文所受的強烈批評,顯然不成比例,但木匠戴枷、吐絲自縛,這樣的苛刻高標,也是在野時自己訂。在野時對執政者的過度批評、過苛要求,都成為迴力鏢,執政後,換社會用同樣的標準檢驗新政府。
以上三點,都使得台灣民主陷入危機,總統不但不再擁有領導國家的能力,甚至經常隨波逐流、被民粹所領導。
那怎麼辦?
首先,要對民主有正確的認知,檢討制度之非,力求改進的同時,也必須保有對民主的信心與耐心。近來,社會出現緬懷威權的氛圍,這大可不必。即便不以民主自傲,也不必以民主自卑。美國、歐洲等老牌民主國家,也都面臨了和台灣相似的民主困境,但這就代表民主的末路?卻是未必。
不妨看一個近例,就是國人較少關心的土耳其情勢,土耳其的民主化雖一直未臻成熟,但過去多年來,仍一點一滴的向民主的方向靠攏,但不久前的政變,在迅速平定後,卻讓土耳其民主大倒退,進入政治清算、高壓統治腥風血雨,人民苦不堪言。
民主是強調透明、監督與制衡的政治體制,防弊傾向大於興利,這是民主政治失能化的根源,但也因此,成熟的民主政體,可以保障人民避免像土耳其一樣,受到來自執政者的政治壓迫。
其次,擁有對民主政治的信心與耐心,並不代表要放鬆對執政者的監督,及對制度的檢討改進。但不管是監督、反省或改進,都必須保持建設性的態度,必須排除黨私的本位,批評是期待執政者更好,而不是為了唱衰他、罵倒他。
畢竟,執政者的空轉,就是台灣的空轉,台灣還經得起幾個四年的空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