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醫病關係 系列報導 病友醫師 張棋楨 首創 「關節超音波」

陳玲芳 |2016.08.20
9185觀看次
字級
最佳醫病關係 系列報導 病友醫師 張棋楨 首創 「關節超音波」。圖/記者邱麗玥、RA協會提供
羅淑芬醫師(右)與張玲瑗理事長(左)特別提出SMALL五撇步,幫助台灣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走上順勢、減壓、正循環的治療之路。圖/記者邱麗玥、RA協會提供
張棋楨醫師為病人進行關節超音波檢查(圖)。圖/記者邱麗玥、RA協會提供

文/記者陳玲芳

「先生緣,主人福」是傳統社會對醫病關係所下的最佳註腳;在醫病關係常因缺乏溝通、互信不足,導致誤解、暴力、糾紛不斷的今日,醫師與病人,如能重新咀嚼這句話的涵義,彼此惜「緣」惜「福」,當能共創醫病雙方之福!

台灣約有十萬名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占免疫風濕科門診大宗。早在一九九七年,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張棋楨醫師,即創國內之先,運用「超音波」為患者關節等部位進行檢查。待人親切的他,始終有著一群規律回診的死忠患者,二十餘年來,心繫RA病友,樂當病友的生命貴人。

根據國外知名風濕期刊發現,大約八成的類風濕疾病病患,在發病後的二十年,就會因為關節炎的關係,使手腳變形,而造成行動不方便和殘障,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的預期壽命,也比一般人短,減少三到十八年。

簡稱「RA」的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種慢性發炎的疾病,患者的自體免疫系統會攻擊自身關節等部位,造成關節變形、無法行走等傷害。RA尤其好發於中年女性,患者關節會紅、腫、熱、痛,嚴重者甚至會變形,主因就是關節持續發炎,遭受破壞。

一九九七年,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張棋楨醫師,即創國內之先,運用「超音波」為患者關節等部位進行檢查,以評估關節等部位發炎程度,再調整藥量,讓患者更能對症用藥,改善病情。

張棋楨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一般好發於手指近端指節、手掌及手腕關節,呈對稱性,除關節有紅腫熱痛症狀,易有晨間僵硬超過一小時以上的情況。提醒有以上症狀的四十至五十歲女性,要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治療。

善用工具「骨超」立大功

張棋楨說,不論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病情常隨著自身免疫系統好壞變化,且症狀變化多端。

以RA為例,此病雖以侵犯關節為主,但也可能侵犯關節以外的器官,例如心臟、腎臟、肝臟、肌肉等,因此,常讓病人遊走於各個診間,要能確診與精確用藥,除要靠醫師經驗,更需有好的「工具」。

早在一九九六年以前,大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沒有特定病理或影像學特徵,診斷主要靠病人描述症狀,以及醫師臨床經驗判斷。換言之,國內對RA患者出現關節病變,只能靠X光檢查,了解關節變形情況,而無法得悉其關節發炎程度。

當時,超音波已運用於肝臟等臟器檢查,張棋楨心想,應可運用於關節檢查,於是查閱國外文獻,發現國外也有運用超音波檢查RA的案例,於是開始自學,一九九七年即創國內之先,將超音波運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檢查領域。

張棋楨說,骨骼肌肉超音波(骨超)已被證實廣泛地應用在各風濕免疫疾病上,包括協助診斷、疾病追蹤、預後評估及執行介入性檢查。國內風濕科醫師,多已肯定「骨超」在臨床的應用價值。

長庚醫院風濕免疫科教授羅淑芬,擔任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時,特別結合北中南風濕科醫師成立TRUST團隊,致力於超音波教育與推廣,並由張棋楨醫師擔任總編輯,於二○一一年出版了國內第一本類風濕免疫疾病骨骼肌肉超音波的教科書。

樂當患者生命貴人

張棋楨說,以超音波檢查關節,有助評估患者關節與其附近肌肉、韌帶的發炎程度,有利醫師針對患者病況,更換或調整藥物劑量,降低患者關節變形機會。目前超音波檢查,已成為國內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常用的檢查項目之一。

五十歲王老師,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多年,在使用抗風濕藥物、生物製劑治療,疼痛緩解後,擔心持續用藥有副作用,自行停藥,直到發現關節變形,才轉至北醫求助於張棋楨醫師,透過超音波檢查了解病況,建議她使用小分子口服藥,治療一段時間即獲改善。

四十出頭蕭小姐,多年前在他院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但治療效果不佳,雙腿膝蓋更因關節受損,無法站立,經親友轉介到張棋禎門診,張棋楨為她調整用藥,讓她恢復行走,她直說:「張醫師是我生命中的貴人。」

對待患者親切,張棋楨長年來擁有一群規律回診的死忠患者。目前在北醫門診協助張棋楨定期追蹤、關懷個案的兩位個案管理師,較資深的郭芳妏本身也是RA患者,她在診間的現身說法,對病友特別有說服力;三年多前從血液腫瘤科調過來的欉郁媛,也相當熱心,深得病友信賴。

欉郁媛負責個案中,有位中年單身女病友,RA發炎指數極高,生病還要照顧長年洗腎的母親,以及中風多年形同植物人的弟弟,身心俱疲,鬱鬱寡歡。治療期間,又不幸罹患肝癌,術後,欉郁媛頻頻以電話關懷,讓她逐漸變得開朗,也願意定期回診、追蹤RA病情,並在張棋楨醫師悉心治療下,類風濕關節炎症狀已大有改善。

治療之路

SMALL五撇步 啟動正循環

一項全球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的大調查指出,國內病友的疾病控制率約六成,低於全球平均值,最常見的迷思就是「關節不痛就不用治療」,張棋楨醫師提醒有時疼痛減輕,但內部發炎未必受到控制,停藥仍須經醫師診斷與評估才安全。

張棋楨指出,追蹤關節是否持續發炎,最有效的工具是超音波。他提醒患者,「不痛不代表沒發炎」,病患應每三個月定期回診、調整藥物,讓醫師以超音波追蹤,確認達標治療、發炎獲得控制,才能真正力抗關節炎。

去年起,健保給付三個新的長效生物製劑,患者每個月可以趁回診時打一針,方便性大為提高,符合資格的患者,一年可節省近四十萬元的治療支出,初估每年有四千多名類風濕關節炎以及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受惠。

「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簡稱RA協會)理事長張玲瑗表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年婦女,發病時連最簡單的扣釦子、開門、拿鍋鏟都做不到,更遑論煮菜、操持家務,因此逾九成病友反映,罹病對於日常生活功能,產生極大負面影響。

今年五月最新台灣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問卷調查指出,近七成病友在感覺關節較不疼痛,便停止用藥,不知體內發炎反應可能仍在持續中;且有超過六成病友在治療過程中未與醫師討論治療目標,顯示病友對疾病控制的觀念不足。

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羅淑芬表示,若疾病長期處於中重度疾病活動度,導致關節變形而無法進行日常生活,易引發極大的身心壓力,容易讓病友對治療失去信心,形成治療的惡性循環。

為了幫助台灣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走上順勢、減壓、正循環的治療之路,羅淑芬醫師與張玲瑗理事長特別提出SMALL五撇步,包括:Study─學習疾病相關知識;Meet─主動與醫師溝通治療決策;Allow─允許自己放鬆,無法面面俱到時可嘗試輔助療法,舒緩壓力;Listen─參與病友團體;Live─用正念與疾病共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