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下 南非驚見寺廟之美 文/徐梅玉 |2016.08.14 語音朗讀 163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典雅精緻的「傳燈」牌樓。圖/徐梅玉 典雅精緻的「傳燈」牌樓。圖/徐梅玉 南華寺大雄寶殿內的矮櫃間,貼心地鑲崁非洲木雕小人,展現本土化誠意。圖/徐梅玉 文/徐梅玉 近十年多來,舉凡來自台灣或中國大陸友人造訪南非,少不得前往距離約翰尼斯堡大約一百五十公里遠的佛光山南華寺一遊。遠遠望見巍峨的磚紅色廟宇,襯托在湛藍天空的美景時,同行友人定會發出「啊!」的驚嘆聲。 南華寺所在地布朗克赫斯普魯特(Bronkhorstspruit),原是個人煙罕至的荒蕪之地。一九九二年當時的市長希尼爾(Hennie Senekal)慷慨捐贈六公頃土地給佛光山,成就在非洲弘揚佛陀大慈大悲精神的美事。 二十多年來,南華寺就這麼一磚一瓦、不畏艱辛地在近乎沙漠的地方開闢出一片心靈綠洲,吸引成千上萬信徒前往禮佛,也成為仰慕中華文化異國人士趨之若鶩的心靈殿堂。 車行近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典型中國式廟宇牌樓,上書「佛光山南華寺」,接著第二座牌樓「傳燈」意指佛法能像明燈一樣指引迷途。繞過牌樓後觀音殿左右兩側的廊簷來到後方,眼前豁然開朗,莊嚴肅穆、氣宇軒昂的大雄寶殿,靜臥於空曠幽靜的大院中,雙側深邃的迴廊,彷彿佛陀正展開雙臂擁抱眾生。 進入大殿,三尊身型巨大、皮膚黝黑的佛像,莊嚴地坐在大殿上,雙目低垂俯視芸芸眾生。刻意選擇黝黑膚色是尊重,期待佛教能早日融入非洲人的生活。 相傳佛教曾傳入非洲兩次。第一次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的印度阿育王時期,出家人經由陸路進入北非埃及,但最終因路線太長又無法跨越撒哈啦大沙漠向南,因而消失於埃及。 第二次是六百多年前,鄭和七次下西洋中有一次來到東非的索馬利亞。出家人隨船隊進入東非,但因後繼無援,就這麼消失在索馬利亞了。 一九九二年佛光山教團進入南非則是第三次。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殊勝因緣下,終於讓南華寺拔地而起,成為當地地標。 中華文化近二十年來漸漸在曾經十分封閉的非洲大陸露出曙光,甚至已蔚為風潮。南非當地人偶爾會以中文對著我說「你好!」、「謝謝!」,這在過去幾乎是不可能。 隨著這股東方熱,愈來愈多人接觸佛教,或參觀寺廟,或雙手合十隨著師父們在暮鼓晨鐘中誦經。他們或許認為,這就是中華文化,沾上時尚了。坦白說,宗教無國界,若因此行善,當樂見其成。 前一篇文章 鏡頭下 全球最大露天當代美術館 巴西豔陽下藝術光芒閃爍 下一篇文章 看世界 雲霄飛車 熱門新聞 01極樂佛光童軍慶重陽 童行陪伴信仰傳承2025.10.2302佛光會贈《365日》 泰國上議院珍藏2025.10.2403國際佛光會 3度獲公益金質獎2025.10.2304建築師揮灑狂想 太空鴨降落南韓2025.10.2305越南中央佛教執委會 參訪光明大學2025.10.2306【歲時.節氣】霜降──草木搖落露為霜2025.10.2307認識日本單位2025.10.2308【相守一輩子】隨時調整心態 守護婚姻2025.10.2309風電機庇蔭 聰明羊群躲陰影涼快2025.10.2310柬埔寨德崇國際機場 安奉金色大佛2025.10.2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向善讓人看見希望翻轉困局 活出尊嚴與力量探尋健康生活美學【自主人生】幸福感心理面向正向語言 創造心理安全感探索寵物溝通現象 作者其他文章【綠色環保】 荒漠化讓糧食短缺 非洲築綠色長城搶救生計【看世界傳統服飾之美vol.1上】南非非洲圖騰艷麗多彩 傳統再造時尚元素【鏡頭下】暢遊太陽城不失落 狂野南非的奢華風情《皇室物語》非洲最後實權君主國 史瓦帝尼與台邦誼半世紀〈鏡頭下〉回到最初的起點 人類搖籃遺址在南非南非約堡動物園 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