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下 南非驚見寺廟之美

文/徐梅玉 |2016.08.14
1430觀看次
字級
典雅精緻的「傳燈」牌樓。圖/徐梅玉
典雅精緻的「傳燈」牌樓。圖/徐梅玉
南華寺大雄寶殿內的矮櫃間,貼心地鑲崁非洲木雕小人,展現本土化誠意。圖/徐梅玉

文/徐梅玉

近十年多來,舉凡來自台灣或中國大陸友人造訪南非,少不得前往距離約翰尼斯堡大約一百五十公里遠的佛光山南華寺一遊。遠遠望見巍峨的磚紅色廟宇,襯托在湛藍天空的美景時,同行友人定會發出「啊!」的驚嘆聲。

南華寺所在地布朗克赫斯普魯特(Bronkhorstspruit),原是個人煙罕至的荒蕪之地。一九九二年當時的市長希尼爾(Hennie Senekal)慷慨捐贈六公頃土地給佛光山,成就在非洲弘揚佛陀大慈大悲精神的美事。

二十多年來,南華寺就這麼一磚一瓦、不畏艱辛地在近乎沙漠的地方開闢出一片心靈綠洲,吸引成千上萬信徒前往禮佛,也成為仰慕中華文化異國人士趨之若鶩的心靈殿堂。

車行近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典型中國式廟宇牌樓,上書「佛光山南華寺」,接著第二座牌樓「傳燈」意指佛法能像明燈一樣指引迷途。繞過牌樓後觀音殿左右兩側的廊簷來到後方,眼前豁然開朗,莊嚴肅穆、氣宇軒昂的大雄寶殿,靜臥於空曠幽靜的大院中,雙側深邃的迴廊,彷彿佛陀正展開雙臂擁抱眾生。

進入大殿,三尊身型巨大、皮膚黝黑的佛像,莊嚴地坐在大殿上,雙目低垂俯視芸芸眾生。刻意選擇黝黑膚色是尊重,期待佛教能早日融入非洲人的生活。

相傳佛教曾傳入非洲兩次。第一次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的印度阿育王時期,出家人經由陸路進入北非埃及,但最終因路線太長又無法跨越撒哈啦大沙漠向南,因而消失於埃及。

第二次是六百多年前,鄭和七次下西洋中有一次來到東非的索馬利亞。出家人隨船隊進入東非,但因後繼無援,就這麼消失在索馬利亞了。

一九九二年佛光山教團進入南非則是第三次。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殊勝因緣下,終於讓南華寺拔地而起,成為當地地標。

中華文化近二十年來漸漸在曾經十分封閉的非洲大陸露出曙光,甚至已蔚為風潮。南非當地人偶爾會以中文對著我說「你好!」、「謝謝!」,這在過去幾乎是不可能。

隨著這股東方熱,愈來愈多人接觸佛教,或參觀寺廟,或雙手合十隨著師父們在暮鼓晨鐘中誦經。他們或許認為,這就是中華文化,沾上時尚了。坦白說,宗教無國界,若因此行善,當樂見其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