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濯足圖。圖/陳牧雨
文與圖/陳牧雨
另外還有一些真隱士,由於隱得有夠徹底,因此世人並不知曉他們的名號。
比如屈原在徘徊澤畔時所遇見的漁父,就是這種人。
根據《楚辭》的記載,屈原被流放於江潭,有一天在澤畔徘徊,一副非常落魄憔悴的樣子。這時,有位隱居的漁父看見屈原,過來詢問何以致此?
於是,屈原和漁父有了一段精采的對話。
對話內容的大意是:屈原堅持不與世同流合汙,所以才走到這樣落魄的境地。漁父規勸他,應該要變通,要能與時推移,不要自命清高以致危害了自己。不過,屈原還是堅持不隨世混濁的原則。
最後,漁父莞爾一笑便離開了, 還邊搖櫓邊唱著:「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意思是說,屈原在水髒的時候不拿來洗腳,偏偏拿來洗帽子,不知隨時制宜,難怪把自己弄得不像人樣!
後來有人認為,漁父只不過是屈原創造出來的人物,用意在表彰自己的堅持而已,並不一定真有其人。
然而,我們如果深究高士隱居,不就是要隱名埋姓、不欲為世人所悉嗎?因此,相信歷史上必有許多我們所不知其名氏,如漁父這樣的高人!
不過歷史上也不乏藉著隱居贏得清譽,目的卻是為了升官發財的人。
根據唐朝劉肅《大唐新語.卷十.隱逸》中記載,盧藏用有一次指著終南山告訴司馬承禎說:「隱居在這裡有很大的好處,何必跑太遠?」司馬承禎回答:「依我的看法,這裡是當官的捷徑罷了!哪是甚麼隱居?」
原來,當時的皇帝喜歡到終南山招募隱居的高士出來為國家做事,因此有許多想當官的人,便跑到這裡來隱居。盧藏用就是這樣的人,這也是成語「終南捷徑」的出處。
另外,有一位頗受爭議的隱士,就是東漢的嚴子陵。
嚴子陵(嚴光)年輕時就享有高名,本姓劉,因避漢帝諱改姓嚴,曾與劉秀同學,劉秀擊敗王莽恢復漢室後,嚴子陵卻隱姓埋名不知去向。後來有人報告漢帝劉秀有一個男子披著羊裘在釣魚,劉秀於是派人前往打探,終於找到嚴子陵。
由於嚴子陵一生皆享有極清高的名聲。因此北宋范仲淹在重修桐廬富春江畔嚴先生祠時,撰寫了〈嚴先生祠堂記〉一文,內有「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這樣的讚語,更使嚴子陵以「高風亮節」聞名於天下。
然而,宋人有題嚴子陵的詩說:「一著羊裘便有心,羊裘豈是釣魚人;當時只著蓑衣去,江水茫茫何處尋?」
清人對嚴光很不以為然,也作了一首詩:
「一著羊裘不蔽身,虛名傳誦到如今。當時若著蓑衣去,煙水茫茫何處尋?」
意思是釣魚為何要穿羊裘而不著普通的簑衣,說穿了還不是故意要引起世人注意,因此,其看破名利其實是虛假的。
環顧我們周遭的人,尤其讀書人,太多以好名好利為恥,因此大都自鳴清高,可是所作所為無一不是為名為利,聽其言、觀其行,委實令人作嘔。
其實,名利並非壞事。只要以正途取得,何恥之有?
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所謂不朽,當然就是讓名聲流傳千古,這樣的好名自是好事。
計利如計天下利,能福國利民,這樣的「好利」,有何不可?
想來,我們需要看破的不是名利,我們需要看破的是虛假與偽善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