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人手札 與最愛的科普經典相遇

文/林榮崧(天下文化編輯部顧問) |2016.06.26
1713觀看次
字級
《宇宙波瀾—科技與人類前途的自省》 作者:戴森 譯者:邱顯正 出版社:天下文化

文/林榮崧(天下文化編輯部顧問)

一位歌劇演員,首次登上舞台,擔綱演出的就是膾炙人口的經典名劇,那是何其幸運的事。幸運的不只是因為上台後,有聚光燈的照耀,更是因為上台前,有了與經典劇本數月廝磨、淬礪身心的機會。

一位科學編輯,到天下文化任職,所編輯的第一本書就是《宇宙波瀾》,那也是何其幸運的事——二十多年前的我,只懂一些科學領域和編輯領域的粗淺拳腳功夫,彷彿一歸入少林寺門下,就見到藏經閣裡的《易筋經》,廝磨數月後,整個人有如脫胎換骨。眼界已經從過去僅著眼於科學知識、科學技術,提升到觀照科學文化的層次。

這本書的作者戴森在物理學的最大成就,是打通了量子電動力學的任督二脈,也就是把費曼的圖像思考進路、許溫格的數學方程進路,這兩條原本互不貫連的脈絡給打通了。在《宇宙波瀾》的第一部和第二部裡,從戴森回顧物理學家費曼、歐本海默、泰勒等人的行止,以及緬懷詩人湯普森的篇章裡,我們多少能感受,「為往聖繼絕學」既是戴森教授的成就,也是使命。

可是戴森的氣魄遠大於此,他還試圖「為萬世開太平」。他嘗試為世人打開活路的層次,有「上」、「外」兩層:

「上」是在地球上面開太平,包括他探討核能、核戰、生物科技、外交謀略,尤其是寫到美國、加拿大兩國邊界糾紛的〈駱煦─巴葛協議〉故事——這對於任何時空下,看似勢不兩立的敵對陣營,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外」是放眼地球之外。從〈天路客、聖徒與太空人〉到〈回到地球〉的篇章,戴森一心一意要重新挖掘人們骨子裡的冒險精神,要我們把眼光放得更遠、放到地球之外,要極目望向無垠的宇宙。其實,如果心思和眼力都能擺在更遠大、更遼闊的地方,那麼人間地表的這些紛紛擾擾,實在也不值得再爭辯與爭鬥了。

戴森是世上極少數真正能橫跨多種科學學門與文學、史學藩籬的通才,可說是科學文化界的聖賢人物。「科學」與「人文」對於戴森教授來說,絕非是兩種互不相容的異質文化。

這些年來,我因為工作機緣,閱覽過上千冊中英文科學書籍,至今《宇宙波瀾》依然是我的最愛,依然是我認為的一本「經典中的經典」。你若問我:讀此聖賢書,究竟所學何事?我會重述自己多次在科學普及研討會中,為「科學與人文」所下的注解——

科學的本質,無非是一種態度,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

人文的本質,無非是一種情操,一種虛懷若谷的情操。

想想看,我們大概不會對一個凡事不求甚解的科技工作者,說他很有科學精神吧;我們大概也不會對一個惡形惡狀的文藝工作者,說他很有人文素養吧。那麼科學與人文的本質不就是求真與謙和?求真與謙和不是對立的,科學與人文當然也無須對立。

科學家在大自然面前若懂得謙卑,不迷信人定勝天,科學當然可以蘊含人文精神。而人文學科,例如歷史,旨在求真,稱為人文科學有何不可?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都應當是做為一個人的基本修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