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台灣氣溫飆升,台北市更出現前未曾有的三八點七度高溫,台電供電大吃緊,備載容量一度跌到百分之二以下的歷史新低。在如此嚴峻的供電壓力下,民進黨仍抱著廢核的神主牌,讓核電在台灣供電系統的角色欠缺理性討論的空間。對台灣整體發展是利是弊,執政者必須正視。
民進黨因主張廢核而發展出「非核家園」的理念與論述。在前總統陳水扁任內,於二○○二年推動通過《環境基本法》,明確揭示「非核家園」的政策目標,從此賦廢核法源依據;同年九月,並在行政院設置「非核家園推動委員會」,廢核只是從民進黨的主張,成為國家政策。
廢核的基礎是,核電不安全,核廢料危害環境;從永續發展的觀點看,且是一種禍延子孫的不負責任做法。因此,不只民進黨,各國綠黨都主張廢核。這些主張,雖可成立,但至今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廢核。理由很簡單,從經濟發展或民生應用,都是說得容易,但難以落實。其實根本做不到。向來主張綠能的德國已經恢復核電;唯一遭受原子彈攻擊,且五年前才發生「福島核災」的日本也回歸核能發電,可見是核電無法全廢的明證。
將「非核家園」視為信仰與施政主軸的民進黨,至今仍緊抱廢核主張,上台掌政,當家做主了,在現實壓力下,這塊神主牌反而成了打臉牌,左支右絀,尷尬不已。更糟糕的是,主政官員的說法根本違反科學與民主原則,讓人看到新政府在「溝通、溝通、再溝通」的宣示上,一再失分。
在有關核能供電議題,經濟部長李世光可說是「表現突出」。才上任,就語氣強硬的喊出二○二五年廢核「沒得討論」。供電是經濟命脈,電力充分或吃緊,可以用科學方法與數據呈現,不論是計算、分析、預測都已有成熟公式可資應用,不宜說出「沒得討論」這種霸氣狂言。美國或歐洲在台商會組織,也一再明示,充分穩定的供電環境是外資在台發展的基礎,經濟部長對這些建言應認真考慮如何因應。
行政院長林全並不如此盲目反核,他一度說出「重啟核一」的可能性。但即使只是可能性,也立馬被綠營死硬派打臉,一夕翻盤。「重啟」變「併聯」,又提出「社會共識」、「安全無虞」、「窮盡方法」等前提。安全無虞、窮盡方法都是可科學分析,也是台電日日夜夜傷透腦筋的頭痛問題,不敢絲毫鬆懈。只有「社會共識」幾近虛無飄渺,是要除了公投真相難以呈現。如果可行,核四公投早就進行了,何以時至今日仍無法實現。
台灣核電爭議,政客操作的成分居多,理性討論的空間太少,而民眾接收到的訊息,來源紛呈,莫衷一是,各吹各的調,以致問題難解,猶如走入死胡同。但經濟發展與民生用電不容片刻停擺。民進黨二度執政,已非新手,國政大權在握,不能再以一黨之見擺弄國家大計。廢核與否,要以大局、百姓為重,以智慧與堅定的態度重作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