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公民記者的女子洪素珠多次對外省老人叫囂,罵他們是「中國難民」,「啃台灣人的骨」,叫他們「滾回大陸」。她還把羞辱的過程錄成短片,貼在臉書自炫,引發網友群起撻伐。
中東難民湧現歐洲,引發排外的種族主義暴行。洪素珠此舉,也被批評是挑起種族仇恨。但除了原住民,雖有先來後到多是漢人(種族)。
所謂先來後到,甚至是偽命題。因為從歷史長河的縱深來看,短短幾十年不過是瞬間。縱有隔閡,早已融合。如漳泉之鬥,同為閩南人而敵對,如今都已是台灣人。現在仍區分「他們」、「我們」,是昧於歷史,非屬「良善的我們」。
從生態演化史來看,人群的移居是與大自然調適的結果。從社會演進來看,人群的移動有經濟、種族衝突、軍事等結構性因素。而所謂移民、難民,甚至昔日的非洲黑奴,到後來都是鄰居、親族。
施振榮日前到台師大演講表示,施政者不能只看見政治、管理,忽略人性、社會風氣、環保這些隱性價值。真正的價值必須是利他的。
洪素珠讓人看到人性之惡,精神科醫生認為她有人格缺陷,應該就診。當愈多的人表現出人性之惡,社會風氣必然愈敗壞。洪素珠這個充滿偏見的人還到國小當故事媽媽,向學童散播「中國好壞,台灣好笨」的扭曲思維,最讓人引以為憂。
「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這句大陸人讚美之語,短短幾年已被極少數人「攪壞一鍋粥」。輿論多質疑,台灣自豪的多元和包容,為何僅剩淺薄和歧視?
每個社會都有主流價值與偏激想法。美國的川普狂言,要墨西哥人(所有非法移民)滾回去,要全面阻止穆斯林入境。
美國是最多元的民族大熔爐,川普之言,顯然透露出種族主義的人性之惡。
台灣亦有政客挑起族群對立。居心不良者操弄轉型正義,去中國化,「風行草偃」結果,使社會少數人變得自私而排他,缺乏民胞物與之心。社會風氣「逆轉型」,短視政客要負責。
二戰後,各國族群爭議不斷,鼓吹種族主義,散布仇恨語言。九○年代起,歐美陸續制訂「反仇恨法」,禁止宣揚仇恨與歧視的言論及行為。有些國家更採取刑罰制裁。
臉書執行長祖克柏二月訪柏林說,臉書從德國學到「將移民視為一群需要被保護的人」,免受網路仇恨言論傷害。他如此表態,是因部分移民(難民)遭暴力傷害,新納粹分子張貼反移民狂言,臉書移除動作緩慢,引發德國人反彈。歐美雖大力維護言論自由,但當伊斯蘭國(IS)散布仇恨思想,在社群媒體號召「聖戰士」;然而輿論要求關閉其網站,因為這些不屬於言論自由的範疇。
台灣的「本省人」與「外省人」早已泯除區別,已非議題。兩岸三通後,多數外省老人沒有回大陸定居。
縱有落葉歸根的傳統思維,他們還是「埋骨異鄉」。因為這些人視「異鄉」早已是故鄉。
「台灣最美麗的風景」如果是人性,更理想。美國名導演史匹柏說,解決仇恨的唯一方法是更多人性。唯有「我們」和「他們」成為「大家」,對每一個靈魂發揮同理心,才是最和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