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我的歌】 六月六日那天晚上

文/曹郁美 |2016.06.06
2379觀看次
字級
楊弦在中山堂演唱的神情。 圖/奧斯汀提供
楊弦旅美多年,甫自中醫崗位退休。圖為他去年返台參加「民歌四十」活動,風采依舊。圖/江珮瑜提供
一九八○年,青年時期的楊弦(左),與余光中教授合影。 圖/楊弦提供

文/曹郁美

編按:作者曹郁美為前金韻獎資深企畫,現任東吳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三十餘年前,曾在新格唱片服務近九年,見證了校園民歌的繁華與凋落。本周起,隔周分享一則民歌故事,就從楊弦說起。

〈民歌手〉

我是一個民歌手

我的歌 我的歌

推開門 推開小客棧的門

一個新釀的黎明我走進

一個黎明 芬芳如詩經

茫茫的霧 晶晶的露

───作詞/余光中

作曲、演唱/楊 弦

一九七五年(民國六十四年)六月六日,是台灣音樂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那晚在台北中山堂,一場音樂會登場,擔綱者是台大海洋研究所的碩士生楊弦。

楊弦本名楊國祥,是個音樂愛好者,在課業壓力之餘自修吉他,並向李奎然學習爵士搖滾樂理論、向許常惠學習作曲理論,當晚正是檢驗他的學習成果的時候。因為上半場節目除了唱一般西洋歌曲、國語歌曲之外,下半場清一色是他的自創曲。

這場演唱會、楊弦的這些自創曲有何重要?這就要從時代背景說起。

自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大撤退以來,台灣接受美援,勵精圖治,局面總算安定下來。當時有美國第七艦隊在台灣海峽護防,避免共軍來犯,基隆碼頭、台北中山北路一帶,因而酒吧林立,供美軍放假休憩之用。陽明山上還特設美軍廣播電台名為ICRT,全天候以英語發音為大兵一解鄉愁。

正因為對美依賴甚深,整個寶島瀰漫親美風氣。年輕人看西洋電影、聽西洋歌曲,引以為榮,連出國留學都以美國為首選。又,當時所謂的「西洋」即指美國,好不容易有個來自英國的「披頭四」出現了,國人才恍悟,還有個歐洲的存在。

故而可以想見中日斷交、中美斷交、退出聯合國等事件,對台灣打擊何其大!就在這樣的時空環境、略帶自卑的集體意識下,年輕人開始反省與自覺,企圖尋找文化之根,「唱自己的歌」的口號遂應運而生。

楊弦偏好余光中的詩,他選擇了《蓮的聯想》、《白玉苦瓜》詩集中的數首詩譜成曲,當晚發表演唱。當天的演唱會主持人是中廣的陶曉清,座上嘉賓除了余光中親臨出席之外,尚有洪建全基金會的負責人洪簡靜惠,以及其他藝文人士。

日後,洪建全基金會為楊弦出版個人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九首歌皆採余光中的詩,譜寫而成,銷售成績甚佳。

當時,社會上不是沒有流行歌曲,但普遍被年輕人視為靡靡之音,例如:當紅者為姚蘇蓉、鄧麗君、鳳飛飛、青山、婉曲、冉肖玲、謝雷等。其音樂型態偏向通俗甚至帶點東洋味,表演方式舞台化、化妝與服裝過於俗麗,在在與年輕人隔閡。

故而,楊弦與余光中的結合、樂器的清新淡雅、樂曲的不流不媚,彷彿平地一聲雷,令人振奮,令人驚豔!

余光中曾寫出〈民歌〉、〈民歌手〉等詩,楊弦的專輯名為《中國現代民歌集》,此後「民歌」一詞就定型了;這個名詞,雖然在當時引起爭議,但都不敵狂飆般的音樂浪潮。

回首四十一年前的六月六日晚上,我們深感幸福,因為它帶領台灣流行音樂奔向新的里程碑,我們叫它「校園民歌」。

今天又逢六月六日,高雄市中山大學的余光中人文講座有「民歌四十一音樂會」登場。邀請余光中、陶曉清、楊弦、李建復、殷正洋再次齊聚一堂,哼哼唱唱,讓余光中的詩綻放出不同的力量;僅以本文敬獻音樂會順利成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