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題材 寫作出於對人的興趣
圖/時報出版社提供
《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社提供
文/蔡淇華
圖/時報出版社提供
以前老是納悶,那些專欄作家怎麼會有那麼多素材好寫?他們的寫作靈感哪裡來?現在我同時寫四個專欄,終於懂了,真正的創作不靠靈感的,靠的是「對人的興趣」。
如同小說家駱以軍所言:「我們沒有辦法像上一代有這麼多經驗,例如戰爭、流亡等等;我們是經驗匱乏者。」所以我們必須習慣去挖掘自己的生活,與蒐羅他人的經驗,像蒲松齡,「常設茶菸於道旁,見行者過,必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
蒲松齡二十歲開始蒐集素材,要路過者對他說故事,只要說出一些神鬼傳說,就可以領取一碗小米綠豆粥,終於在四十歲時完成四百九十餘篇的《聊齋誌異》。現代人的生活網絡要比三百多年前的蒲松齡廣闊多了,只要和蒲松齡一樣對人有興趣,我們一生中能蒐集的好故事何止四百九十餘篇?
二○一○年寒假,我帶學校遊學團到德州姐妹校拜訪三周,一到周末,學生有接待家庭相伴,我和另一位帶隊老師只能在奧斯汀小小的城裡閒晃。一天,地凍天寒、風大,腿軟的我們看到便利商店,連忙進去買罐飲料,坐在公園板凳解渴。三個流浪漢看見我們,拿手上的啤酒敬酒,我們也禮貌性地回應,不一會兒,一位走了過來,露出陽光般的笑容和滿口缺牙,並秀出雙手刺青給我們看,我瞥見左手刺著中文的「敬」、右手刺著「尊」,只是尊字的「酉」少了下面一畫,我有笑出來的衝動。
「我尊敬你。」刺青客說的是英文。
「我也尊敬你。」我有點緊張。
「我尊敬你。」他應該是醉了,又說了一次。
「請問你在哪裡刺青的?」我禮貌問。
「在監獄。」我和同伴頓時臉上三條線,不知該如何接話。
「很酷!你的刺青很酷!」我有點詞窮。
聽完我的稱讚,他低下頭,若有所思:「我這一輩子很窩囊,年輕時幹了很多蠢事,現在很努力,只希望得到『尊敬』這兩個字,但,好難……」
我鼻頭突然有點酸,用力摟他的肩:「兄弟,我尊敬你,來,乾杯。」這已是六年前的往事了,但奇怪的是,至今我一直忘不了他的臉,這個流浪漢好像一直在我身旁,在我看到陌生人時對我輕聲說:「別被他平凡的外表給騙了,他一定有精采的故事,去和他聊聊吧。」
之後,我不放棄任何聽故事的機會,遇到有趣的人甚至會詢問聯絡方式,直接提出邀約:「我能拜訪你,聽你的故事嗎?」於是,只有一輩子的我,因為分享了他人的故事,有寫不完的感動,終於懂得寫作不必靠靈感,靠的是「對人的興趣」。
下次你拿起稿紙,枯腸搜盡仍覺腹笥甚窘時,不妨去觀察眾生,與其對話,甚至主動記錄他人的故事。他人,可能居住在書本裡,可能在新聞事件中,更可能正行走在你身旁。人類最感興趣的還是人,若我們的作品無法提供有血有肉的人類,將無法得到讀者的「尊敬」。
今天起,換一雙眼睛,仔細看人的浮沉;改一副耳朵,用心聽人的靈魂。一陣子後,你將不再需要靈感,會有源源不斷的寫作材料,然後如同駱以軍形容的:「別人對你的理解,會視之為才氣,或是瘋狂混亂的創造力!」
(摘自《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蔡淇華
一九六六年生,淡江大學英文系、彰師大英文研究所、彰師大教研所畢業。曾任貿易公司專員、廣告公司文案、東海大學兼任講師,現任台中市立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時報廣告金像獎、磺溪文學獎、民生報大專影評獎首獎、台中市文學獎首獎、新北市文學獎首獎、台中市詩人節新詩創作首獎、二○一四年師鐸獎、二○一六總統教育獎主題曲首獎。著有《有種,請坐第一排》、《一萬小時的工程:隱形的天才》、《寫給年輕:野百合父親寫給太陽花女兒的40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