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嶠人物萬象】 傅錫祺與劍花室文集遺漏詩話

文與圖/黃議震 |2016.05.18
3100觀看次
字級
傅錫祺手稿。圖/黃議震
傅錫祺書法。圖/黃議震

文與圖/黃議震

甲午戰敗後,台灣的傳統詩社林立,發展蓬勃,據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黃美娥教授統計,在日據時期,台灣詩社「總數至少高達三百七十個以上」,這誠然是台灣文學發展史上未曾有的異象。

在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諭告第一號中:「台灣之教育,在於……普及國語(日語),使之具備帝國臣民應有之資質與品性。」面對新引入的官方語言,傳統漢文的存亡危機意識,大大地被激起,而間接地開啟了台灣詩社的崛起,及其曲折而富戲劇性發展的歷史脈絡。

日據時期的台北瀛社、台中櫟社、台南南社,三社鼎足而為台灣三大詩社。其中成立於光緒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年)的櫟社(註❶),一向以社會參與、政治抗日意識而執台灣騷壇牛耳。櫟社的首倡者霧峰林朝崧,以「吾學非世用,是為棄材;心若死灰,是為朽木。今夫櫟,不材之木也,吾以為幟焉。其有樂從吾游者,志吾幟。」(同註❶),以「櫟」之「棄材」以表自棄的遺民心境,以詩結社,延續一線斯文。

而一九〇六年加入櫟社的傅錫祺與一九一〇年加入櫟社的林獻堂,兩人堪稱是櫟社的靈魂人物。一九一七年傅錫祺繼賴紹堯之後,出任櫟社社長,至一九四六去世為止,近三十年的社長生涯與林獻堂相輔相成。傅錫祺因穩重、負責而深獲櫟社社員的信賴,舉凡櫟社活動聯絡、社員繳交基金的保管,皆是傅錫祺負責的要務。

生於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的傅錫祺,二十二歲時考中秀才,隔年一八九四年「原擬赴福州應舉,因中日甲午戰役,官船不行,途至台北而返。割台後於潭子墘、葫蘆墩開館授徒。」(註❷)並兼任《台灣日日新報》、《每日新聞》記者、漢文主筆。而傅錫祺更於一九一一年七月左右推薦連雅堂進入《台灣新聞社》(註❸),任該報社記者。

連雅堂於一九〇九年在林朝崧之邀下加入櫟社,是櫟社中唯一南部的社友。在一九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至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日,連雅堂發表於《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版中的十三則〈瑞軒詩話〉,記錄了連雅堂積極參與櫟社活動等文人雅事。一九一一年梁啟超來台,「搭船初抵基隆,連氏隨同迎接,復陪同林獻堂、甘得中,和梁啟超一行搭火車從台北到台中。」(註❹)可見連雅堂在旅食台中期間,與櫟社社友的交往甚為積極且親近。

一九三〇年三月二日《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版刊出〈台灣阿片特許問題〉一文,「並在文前附有『附台灣通史著者連雅堂,對此回問題,致本社意見書一篇如左』。由於此文內容支持日本政府的鴉片特許政策,詭辯『阿片之傳入台灣,始於荷蘭人統治之時……而以台灣歷史觀之,固亦有利也。』……連氏認為台灣人之吸食鴉片人數不多,對社會不致造成妨礙,並且大談吸食鴉片者是勤勞者、進取者,而非懶惰者、退守者,因此應准予發給特許證。」(同註❹)

此論出刊後,台灣知識分子交相指責連雅堂,即便個性圓融的櫟社社長傅錫祺,也不得不面對社員要求開除連雅堂的意見,其中三月三日陳懷澄致傅錫祺明信片中抨擊連雅堂言詞激越,義憤填膺:「閱今日北報載,致意見書與報社論阿片問題,狂妄至極!我社留此冷血動物,有何益處?……請社長通達社友,發表罪狀,逐其出社,勿留汙點。」(註❺)

林獻堂在三月六日日記,則寫有開除連雅堂櫟社社員之議:「……昨日槐庭來書,痛罵其無恥、無氣節,一味巴結趨媚,請余與幼春、錫祺商量,將他除櫟社社員之名義。余四時余往商之幼春,他亦表贊成。」三月八日林獻堂與林幼春致函傅錫祺,召開櫟社理事會以除名連雅堂社籍。

三月十三日的櫟社理事會議,對於此提案議而未決,會中吳子瑜認為處理此案「須要慎重」,以避免糾紛,得到林幼春、傅錫祺、王石鵬、蔡子昭四人的認同,至四月二日櫟社春季總會,便藉連雅堂「社友前後八年不出席於總會」為由,依社規第二十四條視為退社,全部與會社友一致同意。連雅堂在眾怒之下,成為第一個因氣節問題被提案檢討,而除社籍的櫟社成員。

「而連雅堂本人反應又如何?雖然未見連氏自己的說法,但若干作為亦透露出相關訊息,如他在一九三一年完成《劍花室文集》,然於一九一一年撰就的〈瑞軒詩話〉並未收入其中,以致今日重新整理出版的連雅堂全集亦漏收,其中緣由應與遭櫟社除名有關。」(註❻)

註解:

❶關於櫟社創立時間有不同說法,本文據傅鶴亭《櫟社沿革志略》,收錄林幼春〈櫟社二十年間題名碑記〉,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銀行發行,民國五十二年出版,第四十三頁。

❷出自許俊雅著《黑暗中的追尋––櫟社研究》,東方出版中心(上海),二〇〇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百一十七頁。

❸出自廖振富教授發表於《台灣史研究》第十八卷第四期〈傅錫祺日記的發現及其研究價值:以文學與文化議題為討論範圍〉,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民國一○○年十二月,第二百一十六頁。

❹同註❷之,第八十六頁。

❺出自廖振富教授發表於《台灣文學史料集刊》第二輯之〈時代轉折的見證,台灣文學史的新發現──傅錫祺家藏櫟社史料的學術價值〉一文,二〇一二年九月,第七十四頁。

❻同註❷之,第九十二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