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郵票認識世界遺蹟】孟加拉佛教遺址

文與圖/梁國興 |2016.05.18
2591觀看次
字級
考古學家在科米拉地區名為邁納馬蒂的地方,挖掘出當地人稱為「薩爾班寺」的遺跡(圖3),之前該寺被稱為巴瓦迪瓦寺,以七至八世紀統治該國的國王為名。圖/梁國興
圍繞「十字形」中心的,還有巨大經行磚輔道遺跡,這是佛教金剛乘寺院建築的典型形制(圖4)。圖/梁國興
邁納馬蒂博物館收藏了許多在此地下挖掘的文物,包括當時通用的金銀幣(圖5)、銅器、佛像、石雕、赤土陶器與數量頗多的石板塊,也有一尊九至十世紀,在波紮寺出土的金剛薩埵銅像,目前收藏在該博物館。圖/梁國興
邁納馬蒂博物館收藏了許多在此地下挖掘的文物,包括當時通用的金銀幣、銅器、佛像(圖6)、石雕、赤土陶器與數量頗多的石板塊,也有一尊九至十世紀,在波紮寺出土的金剛薩埵銅像,目前收藏在該博物館。圖/梁國興
邁納馬蒂博物館收藏了許多在此地下挖掘的文物,包括當時通用的金銀幣、銅器、佛像、石雕、赤土陶器(圖7)與數量頗多的石板塊,也有一尊九至十世紀,在波紮寺出土的金剛薩埵銅像,目前收藏在該博物館。圖/梁國興
邁納馬蒂博物館收藏了許多在此地下挖掘的文物,包括當時通用的金銀幣、銅器、佛像、石雕、赤土陶器與數量頗多的石板塊(圖8),也有一尊九至十世紀,在波紮寺出土的金剛薩埵銅像,目前收藏在該博物館。圖/梁國興
(圖1),圖/梁國興
(圖2),圖/梁國興
(圖9),圖/梁國興

文與圖/梁國興

佛教在兩千多年前傳入孟加拉,西元前三世紀時,古孟加拉曾經是阿育王孔雀王朝的一部分,深受佛教影響。

法顯大師於五世紀初停留孟加拉兩年,遊訪各佛教中心,見到佛教繁榮昌盛。玄奘大師在西元七世紀遊歷印度後,在《大唐西域記》中記錄,曾看到該地數十座的寺院中皆住有大小二乘的佛教僧人,學術與宗教活動十分興旺。

八世紀至十三世紀,在當時的統治者贊助下,佛教伸展到古孟加拉全境。波羅王朝、旃陀羅族、迦陀伽族和提婆族諸王,相繼統治這一地區將近六百年之久。這是古孟加拉佛教史中的黃金時代。

當中,最重要的寺院首推蘇摩普裡寺,它的巨大遺址已經在拉吉沙希地區的巴哈普爾挖掘出來了,建築形式獨特。整個寺院的建築於八世紀到十一世紀之間完成,影響了東南亞建築模式,據說爪哇島的婆羅浮屠佛塔也是模仿此寺建造的。

考古學家在科米拉地區名為邁納馬蒂的地方,挖掘出當地人稱為「薩爾班寺」的遺跡,之前該寺被稱為巴瓦迪瓦寺,以七至八世紀統治該國的國王為名。這一遺址約兩百平方里,散布在十一英里長的邁納馬蒂.拉爾邁山脈地帶,分布著許多佛塔、寺院和殿堂;印證了西元七世紀至十二世紀時期,佛教文化的興盛狀況。

據介紹,寺院遺址規模龐大,建築總體平面上呈十字形分布,由四組大型方形遺址組成,個個長寬均在六十公尺以上。圍繞「十字形」中心的,還有巨大經行磚輔道遺跡,這是佛教金剛乘寺院建築的典型形制。

孟加拉考古部門已經發現了「阿難陀寺」的遺址,它是印度次大陸最後一所佛教大學的所在地。據考證,這一考古挖掘地區在九世紀至十二世紀,是孟加拉數個古代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也是該國佛教高僧阿底峽尊者的出生地。

邁納馬蒂博物館收藏了許多在此地下挖掘的文物,包括當時通用的金銀幣、銅器、佛像、石雕、赤土陶器與數量頗多的石板塊,也有一尊九至十世紀,在波紮寺出土的金剛薩埵銅像,目前收藏在該博物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