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恒惕致張其昀信札
圖/黃議震
文與圖/黃議震
民國三十八年,國府遷台,大量僧侶、居士隨之渡台,為振興台灣佛教帶來新契機,居士林中周邦道、蔡念生、孫張清揚、李炳南、周宣德、朱鏡宙、屈映光、趙恒惕等人對佛教的護持,史冊昭然。
星雲大師在《百年佛緣》口述〈長者居士們的貢獻〉一章中,談到趙恒惕居士:「佛光山創建時,承蒙他為我題寫『佛光山』三個字,直到今天,鑲嵌的字體依然還在山門口的紀念碑上。除此之外,他還為我題寫『大悲殿』、『東方佛教學院』、『西方安養院』、『大智殿』等字,實在非常感謝。」(註❶)
趙恒惕生於清光緒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一八八○年一月四日)註❷,湖南衡山人,趙恒惕之父趙壬匯為邑庠生,曾創辦白山學堂,一生專研於宋明理學,頗富名望,曾教誨趙恒惕:「挽國運莫如學,為學之本在於修己,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則學之大用也。」(註❸)對趙恒惕一生廁身政壇影響甚大。
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年),趙恒惕考入湖北方言學堂,學習日文,隔年獲張之洞選派官費赴日本留學(同註❸),入振武學堂、日本士官學校第六期,留日期間「課餘嗜閱排滿書籍,因以傾心革命」(同註❷),而與留日同鄉同學加入同盟會。
宣統元年(一九○九年),趙恒惕返國,旋赴廣西任職於兵備處佐理軍務,後調陸軍幹部學堂教授、監督,辛亥革命後,與方聲濤、章陶年等人,促成廣西光復。
民國肇建後,趙恒惕歷任湖南督軍、湖南省省長、湘軍總司令、湖南省議會議長等職,主湘期間,曾禮請太虛大師至長沙弘法,民國十一年十二月五日,太虛大師應湖南緇素之請,再赴長沙講經,並商定恢復潙仰宗千年祖庭。
湖南省寧鄉縣的大潙山密印寺為潙仰宗祖庭,始建於唐憲宗元和二年(八○七年),為高僧靈祐禪師開山,民國七年毀於動亂,湖南省教育會因而覬覦密印寺產,並打算接收之後改辦學校。於此,太虛大師受老友惠敏、開悟勸請下,決意恢復潙仰宗祖庭,允為潙山住持,接繼潙仰宗法脈。
太虛大師此行隨即與趙恒惕、劉東青、仇鰲等商定「恢復潙仰宗及潙山產業維護整理計畫」,太虛大師在〈續潙仰宗派記〉記有:「民國十一年,余接潙山於瓦礫堆中,辭謝臨濟五房,決復潙仰一脈,寶生、潛影繼之……」(註❹)
日後,趙恒惕暫退政壇,寓居上海,仍以弘法利生為要務,民國二十三年趙恒惕與班禪大師、印光大師、段祺瑞、屈映光、吳鐵城、杜月笙、王一亭等發起「菩提學會」以弘揚佛教,譯印藏文經典。
民國四十一年,第二屆「世界佛教徒聯誼會」會議在日本東京召開,章嘉大師、印順法師、趙恒惕、李子寬、李添春五人代表出席,期間日人高森隆介至旅館拜訪趙恒惕,並表明欲歸還南京雨花台報恩寺遺址發掘的玄奘大師靈骨一事。
趙恒惕回台灣後,為此事奔走,幾經波折,於民國四十四年當局責成章嘉大師與趙恒惕為正副團長,赴日迎請玄奘大師靈骨,回台後靈骨初供奉於台北善導寺,之後於日月潭啟建玄奘寺供奉。
玄奘寺落成後,另為紀念玄奘大師而修建一塔,塔名以趙恒惕意見:「慈恩乃玄奘大師別稱,亦名慈恩大師,故唯識宗又稱慈恩宗……」(註❺),而命名「慈恩塔」,蔣介石親為題額。
趙恒惕所撰〈籌建慈恩塔緣起〉記有:「佛教稱塔為『功德聚』,可以致百福,消千災,此與儒家作善降祥之說相契。蓋感應所召,理固然也。民國三十二年(按應為三十一年,趙氏筆誤),日人高森隆介在南京雨花台發現玄奘大師靈骨,謂建塔供養,其國必興……」
民國六十年趙恒惕居士辭世,兩年後,何應欽撰〈總統府資政趙公墓道碑〉,載有趙恒惕居士「平生崇信佛教,凡護教之事,無不盡力,如建玄奘塔寺等,功德無算,故體氣康強,享年九十有三……」
註解:
❶出自星雲大師口述《百年佛緣.僧信篇2》,佛光出版社,二○一三年五月十六日初版,第一一九頁。
❷出自周治華編《資政衡山趙夷午先生九豒華誕專輯》,五十八年,第五十六、一一七、一三九頁。
❸出自周德偉撰《資政衡山趙公事略》,油印本,無出版年,第一頁。
❹出自太虛大師著《太虛大師全書》第三十一冊,善導寺佛經流通處印行,一九八○年十一月三版,第一一四二、一一四三頁。
❺出自趙恒惕所撰〈籌建慈恩塔緣起〉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