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佛光山 佛教靠我

何宣儀 |2016.05.16
1755觀看次
字級
在法寶堂舉行話說佛光山的與談人,左起吳欽杉、陳和順、劉招明、蕭碧涼、覺誠法師、張麗施、符芝瑛、尤惠貞。

【記者何宣儀大樹報導】千載一時、一時千載,佛光山走過五十年是多麼不容易。十四日藏經樓法寶堂的「話說佛光山」,邀請佛光山新馬總住持覺誠法師、大慈育幼院院長蕭碧涼師姑擔任主持人,六位與談人跟大眾分享與佛光山的因緣。

陳和順分享,他說假如學佛只是誦經禮佛很容易,但要修習身口意卻極為困難。他慶幸學佛收斂了他的脾氣,還一次次被佛光山感動。

被暱稱「賢爸爸」的陳和順回憶,女兒有賢法師出家後,他和太太為想了解人間佛教,特別跟著星雲大師前往北京弘法,一路上看著大師的宏大願心,回台後立即加入佛光會,夫妻倆並發心擔任會長。

國際佛光會墨爾本協會會長張麗施,佛緣結自二十多年前在唐人街購買的《傳燈》,在書裡認識了截然不同的佛教,她開始接觸佛光會並皈依。大師為了鼓勵她,送了一串念珠,她無限感恩,並保證「我一定會把墨爾本照顧好」,並發願未來在當地建「佛光小學」,帶領東西方孩子加入佛光大家族。

澳洲榮譽功德主劉招明,二十七年前全家移民澳洲,有因緣協助中天寺建寺,太太陳秋琴創辦中天學校,教孩子中文。參與佛光會後,劉招明發覺信仰不僅是讓自己修持成長,更應該傳承下一代,於是當時舉辦了第一屆紐澳青年佛學營,後來更成立佛光青年團。

書寫星雲大師傳記《傳燈》的符芝瑛,是二十三年前《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創辦人高希均,交付她的任務。符芝瑛那時對佛教有誤解、很抗拒,一見到大師就說,「我不是來學佛,是來工作的,你不用費心度我。」

她說,與大師接觸的過程中,發現大師的獨特智慧、發現佛光山的可愛與親切,慢慢地心牆一塊塊卸下了。一九九九年隨大師到西來寺弘法時順遂皈依,從那一刻起,「心不甘情不願,變成心甘情願」。

覺誠法師口中的「永遠的校長」吳欽杉,現任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總會長。他自美國留學回國後,太太幫他報名教師夏令營,在營隊中被大師的風範感動皈依。

吳欽杉十分敬佩大師以淺顯的文字弘法,他特別喜歡「四給」,日日實踐反思。大師創辦的五所佛光系統大學,吳欽杉就服務了三所,希望自己能更理解大師的教育願心,培養出人間佛教的接班人,讓佛法永流傳。

笑稱親近大師「美夢會成真」的南華大學學務長尤惠貞,與佛光山結緣自四十多年前的大專夏令營,當時就皈依了,皈依名是「觀方」。研究佛學的她,隨著年紀與智慧的增長,忽而懂得「方」應是「方寸」,隨時觀照當下之意。並將這樣的觀念延伸到教學,教導學生行三好,並分享百萬人興學的歷史。

蕭碧涼師姑分享經營大慈育幼院的甘苦做為總結,她表示裡頭的孩子是依靠文化、教育、共修培養的,佛法可說是孩子的父母,未來五十年,除了秉持宗風、持續精進,更希望在家眾發揮專長,度眾習佛、淨化人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