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捷運犯下四死、二十二傷的殺人犯鄭捷,於五月十日晚間在傾盆大雨中伏法,從四月二十二日被判死刑定讞後十八天就執行,法務部長羅瑩雪此一裁決也獲得「大快人心」的掌聲。雖然廢死聯盟和有些團體仍有不同意見,但鄭捷的快速伏法,有正面的社會意義。
廢死聯盟多年奔走呼號,且不少法官也有廢死的理想,以致於很多民眾認為該判死刑的案件都未判死,造成對司法頗多怨懟。甚至有殺人犯說:「殺死一、二個人也不會被判死」,衍生的問題是社會上殺人事件很難遏止,至今仍有四十二位被判死刑確定的犯人尚未執行。目前皆依法務部特頒的「審核死刑案件執行實施要點」反覆由最高檢察署、法務部檢察司審閱,都還在「持續審閱中」。
許多案件因為檢警的取證手段及法官的疏忽而造成冤枉案例,例如發生在二十年前江國慶被冤枉涉及女童性侵案被槍決;後來雖然懲處了軍方人員而且也給予家屬國賠,但江國慶已枉死,再也無法挽回。又如於二○○二年涉及在KTV殺警的鄭性澤,原被判死刑,近因發現證據有瑕疵而獲釋。可見在司法實務中仍難免有許多冤案。一旦被槍決之後,所有的賠償都無濟於事;生命無價,這也是廢死聯盟力爭的理由之一。
兩個月前,四歲女童小燈泡在內湖慘遭男子當街殺害事件,再度引爆廢死問題的爭論。連小燈泡的母親都在臉書上呼籲不要藉著這個事件討論廢死議題,因為「我過去未曾想透,現在也未曾想透。」法界對這個問題都有這麼大的爭議,相信很多人都想不透。但是小燈泡還來不及認識這個世界,無辜的小生命就離開人間,多數人感到不捨,更對殺人犯感到憤怒,認為這樣殘暴的人非判死刑不可。
廢死與反廢死成為社會的公共議題,每有重大刑案必生爭議。前法務部長王清峰因為個人認同廢死,沒有積極執行死刑,政策作為與政府決策相違,而主動下台。接任的曾勇夫任內三年槍決了二十一名死刑犯。羅瑩雪於一○二年上任至今,連同鄭捷共槍決了十二人。儘管遭到廢死聯盟抗議,但是以現行法令和超過八成民眾反對廢死的情況下,執行死刑有它的必要性。
新政府即將上台,羅瑩雪在即將離職的前九天做下對鄭捷執行死刑的裁決,的確有其堅持和想法。她在入閣之初,閣揆江宜樺問到是否有執行死刑的意願,她說身為佛教徒希望沒有死刑,但台灣目前的狀況不可能廢除死刑。對於鄭捷為何這麼迅速執行死刑?她說,「鄭捷隨機殺人,毫無悔意,案發後許多人想學他,當他是英雄,這種無差別殺人犯行造成社會人心惶亂」,最高檢察署和法務部檢察司都認為已無救濟可能,「如果鄭捷沒有從中學到代價,仍無法解脫」。
廢死是一個理想,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能尊重別人,甚至不殺害他人,自然就不必有死刑,但是社會上確實有一些「欲求其生而不可得」的犯罪人,從世間法上看也不得縱容。羅瑩雪卸任前為所當為,也期盼能為新政府樹立一個標竿,社會需要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