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菩提達摩軼事(下)

文與圖/陳牧雨 |2016.05.10
3821觀看次
字級
遊藝筆記 菩提達摩軼事(下) 圖/陳牧雨

與圖/陳牧雨

菩提達摩是釋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弟子,同時也是天竺禪宗二十八代祖師。他把印度禪帶到中國繼續發揚光大,是中國禪宗的第一代祖師,故又被稱為達摩祖師,或初祖。

達摩祖師在圓寂之前,認可了弟子慧可,是可以傳承禪宗的人。

他對慧可說:「佛祖如來,早年以大法眼藏囑咐摩訶迦葉,展轉相傳而至於我,我現在便將大法囑咐於你,你好好的傳下去罷!不要使它斷絕!」

說完後,便取出一件袈裟和一個鉢子,鄭重的授予慧可說:「我把這襲袈裟和這個鉢子,一起交給你,以為信守!我因為恐怕後世以我為異域人,而不相信你的師承,所以便傳了這衣鉢,讓你拿作證驗,而定其宗趣。」

因為這個典故,「承傳衣鉢」如今已成為泛指思想、技術、學術等等,獲得老師精髓的傳授,而且能繼續傳授下去的用語。

據說達摩圓寂於梁武帝大同二年(五三六年),弟子將他的遺體安葬在熊耳山(今河南宣陽),建塔供奉。這年正是東魏孝靜帝的天平三年。

孝靜帝將達摩祖師在禹門千聖寺圓寂的消息,報喪到南梁。於是,梁武帝即詔命宗子和王公大臣,祭之以禮,並由梁昭明太子撰著文誥,其大略為:

「洪惟聖胄大師,荷十方之智力,

乘六通而泛海,運悲智於梵方,

拯顛危於華土……」

一年後,北魏派遣出使西域的使者宋雲,居然在蔥嶺高原遇見了達摩,只見他手拎著一隻草鞋,向西方走去。宋雲趕忙上前禮敬:「請問大師前往何處?」達摩回答:「還歸來處。」回歸來處,自然指的是天竺西土。接著達摩又告訴宋雲:「北魏明帝已經駕崩,新主已經登位。你趕快回國吧。」

宋雲回到北魏之後,向新帝孝莊帝稟報了在蔥嶺遇見達摩祖師。孝莊帝不信,親自到熊耳山開棺檢驗,發現棺內只有一隻草鞋,別無他物!

於是,達摩祖師拿著法杖,上面掛著一隻鞋,所謂「隻履西歸」,也成了歷代畫家圖繪達摩法相的題材之一。

後來,中國禪宗隨著佛教的東傳到了日本。日本人不但繼承了中國的禪宗,又加上了日本文化,而形成了所謂「日本禪」,由於日本修禪風氣非常興盛,也連帶使得日本人對達摩祖師也有特別的好感。

達摩在中國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這種不屈不撓的意志,象徵著「七轉八起,百推不倒」精神,因此,日本人便將傳統的不倒翁畫上達摩的大鬍子和濃眉凸眼,這種達摩造型的不倒翁,被視為吉祥物,廣受日本人喜愛,並且普及到每一個家庭。

日本人到現在還有這樣的習俗:在新年或特別場合,會在神社購買達摩不倒翁,帶回家許願並先點上右眼,等願望實現時再點上左眼,帶返神社燒掉。

曾經有一位畫家畫了達摩像,或許有人質疑畫得不像吧?於是他在畫上落了這樣的款識:

「哲人默想意如何?是達摩?非達摩?且無執著說佛陀。哲人眉宇亦關情,出世情?入世情?慧心解得自誠明。」

說得也是,禪宗主要精神,不就是要我們不要執著、放下心來嗎?

否則六祖慧能如何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境界,比下神秀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而獲得五祖授予衣鉢?

不過,這「不要執著」與「放下」,是禪宗的最高境界與極度的修為;因為,說起來看似簡單,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

以「不立文字」為標榜的禪宗,自是以其精神而不會是以達摩祖師圖,而流傳下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