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林忠毅拜訪齒科博士渡邊達夫時留下合影。
文/齒科博士渡邊達夫
一到青春期,便進入牙周病的多發期。刷牙出血的人增多。牙齦出血是早期症狀,認真刷牙便可解除,而「牙籤法」是最有效的刷牙方法。這個年齡段的牙齦炎應當盡早治療,在許多情況下有可能恢復原狀。但是如果置之不理,形成牙齦袋,病情將繼續加重。等到牙齦袋形成之後就難以復原了。即便是透過刷牙緩解了出血和牙齒鬆動的症狀,也還存在著復發的可能。所以,建議大家應當定期進行護理。
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等人稱「逢十體檢」之時,一定要接受牙科檢查,要集中精力整治牙周病。牙周病從四十歲起開始增多,鑑於此,牙科檢查不可輕忽。牙周病的檢查通常包括牙齦出血情況、牙齦袋的深度,以及牙齒的鬆動狀況。
如果發現這些症狀將立刻被轉到牙科醫院,在那裡免不了要被切開牙齦,把牙拔掉。所以,體檢時醫生應當進行有效指導。牙齒鬆動、牙齦袋加深和牙齦出血等症狀,均可透過「牙籤法」得到緩解。
開展成人牙科檢查活動的意圖是對蛀牙和牙周病爭取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但牙科的兩大疾患——蛀牙和牙周病,是完全可以預防的。大力開展預防活動比早發現、早治療更為有效。
牙科保健指導
日本的醫師法第一條寫道:「醫生通過醫療及保健指導,為提升和促進公共衛生水平作出貢獻,以確保國民健康生活。」牙醫承擔牙科醫療及保健指導。
但是,健康保險支付的物件只限於對疾病的處置。醫生和牙醫受到經濟條件的束縛,進行保健指導達不到創造收入的目的。其結果造成醫療和牙科醫療優先,保健指導放在一邊的局面,這就是目前醫療制度的一大缺陷。
治病救人固然高尚,而在保持和促進國民健康方面卻敷衍了事。如果醫生、牙醫們都重視保健指導,國民的健康水準一定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儘管處於這種醫療制度之下,牙科保健指導依然在穩步推進。然而,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人在接受保健指導以後是否訴諸行動。如果僅僅停留在了解或者口頭上答應,那就大錯而特錯了。人們往往知道別人是怎麼說的,一旦輪到自己說的時候卻說不出來。
這是因為知識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所以才無從表達。進而言之,「說」與「做」之間本來就有較大距離,付諸行動時一方面需要勇氣, 另一方面需要毅力,聽來的道理人只能記住十分之一,做人要「說三分,做七分」。在保健指導上,醫務人員應當想辦法讓人們銘記在腦海裡,落實在行動上。
(摘自《終結牙周病》,原水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