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在菜市場內購買蔬菜。
圖/中新社
這個農產品流通中心將成為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現代化承接平台。
圖/中新社
由北京菜籃子集團主導的鮮活農產品交易中心預計於2019年完工,這個農產品流通中心不僅將成為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現代化承接平台,還將成為北京農產品安全供應以及應急儲備的平台。
【本報綜合報導】日前大陸多家主流媒體報導北京將開建亞洲最大「菜籃子」的消息,這個位於北京東南五環與六環之間的北京鮮活農產品流通中心,二○一九年完工後將成為北京現代化農產品物流集散選配平台,同時一肩扛起保障首都農產品安全供應和應急儲備的責任。
北京鮮活農產品流通中心由北京建工集團負責工程興建,相關負責人接受陸媒採訪時,拿出位置示意圖,說明流通中心就位於朝陽區黑莊戶鄉,緊鄰京哈高速、京津高速、京滬高速等外埠農產品進京主要通道。「北京鮮活農產品流通中心工程面臨地下聯體建築面積大,地上單體工程較多、工程體量大、工程品質控制難度大等多項挑戰。」標得此案、入行多年的專案經理張兵備感壓力地說。
據了解,中心將分為兩大部分,東半部分一區為鮮活農產品交易區,西半部分二區為園區綜合服務區。一期占地面積達三百零五畝,總建築面積六十萬平方公尺,地上建築面積約為三十三點二萬平方公尺,地下建築面積約為二十七點七萬平方公尺,工程標價達人民幣三十三點七八億元,未來將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鮮活農產品交易中心。
降低成本減少汙染
根據北京菜籃子集團官方網站資訊顯示,這個流通中心是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要求,隨著四環內區域性物流基地、區域性專業市場調整退出,該流通中心不僅將成為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退出的現代化承接平台,還將成為首都農產品安全供應和應急儲備平台。
對照主導興建的北京菜籃子集團相關負責人接受陸媒採訪表示,這個流通中心覆蓋方圓二十五公里範圍,既可以保障北京城區,也可以供給行政副中心的農產品,說法不謀而合。
與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不同的是,北京鮮活農產品流通中心的定位是「交易展銷中心、資訊服務中心、應急儲備中心、理貨配送中心」,中心將設置集中冷庫區、卸貨周轉區、管理服務區、展示洽談區、電子交易區、理貨配送區六大區域。
在物流配送方面,將依據北京市鮮活農產品人均消費結構,形成各類交易品種的科學交易規模,提供終端消費者「一站式」採購和配送服務。像是建立從分揀、加工、包裝到銷售的一體化物流配送中心,直接與機關、飯店、社區做連結,減少中間環節,希望能降低流通成本及市場對土地面積的依賴程度,減少交通流量和環境汙染。至於在展示展銷方面,將吸引世界各國名品進入。
再者,北京鮮活農產品流通中心建成後,將與北京新發地市場形成保障首都農產品安全供應的「雙中心」格局。根據香港大公網報導,「這兩大市場將是京城餐桌的頂樑柱,但在互聯網時代,百姓選購生鮮食品的途徑大大增多,食物也不再受季節、地域限制。」
手機下單快速送達
報導中以東單菜市場為例,位於雍和宮─地壇公園附近、曾經關閉十八年的老字號菜市場,重新開張後不僅打出蔬菜基地直供,價格比超市便宜三成,還跟上時代腳步,打出「互聯網+」名號,建立起O2O服務平台。
在「東單菜市場悠惠生活平台」上,百貨、副食、生鮮和各地特產統一上線,線上線下價格一致,還有發貨、送貨上門服務。「這些服務不僅限於周圍居民,不少前往雍和宮、地壇的遊客,若在東單菜市場看到心儀商品,可以選擇線上下單、配送到家服務,省去旅途的手拎肩扛。」報導中說,傳統菜市場買菜只能用現金,現在顧客還可以選擇現金、銀行卡、支付寶和微信等多種方式付款。
現代化菜市場不僅豐富了周邊居民的餐桌,也將逐漸取代分散在社區內的零散菜販,社區環境更能保持整潔。據了解,目前這個市場服務範圍前期達周圍一公里內,覆蓋和平里社區常住人口約十三萬人,後期預計方圓五公里內至少有三十萬戶居民受益。
大公網記者還採訪一名林姓消費者,林小姐說她每天下班之前,會在某款知名送菜到家的手機App上「下單」,一個小時後到家,預定的鮮嫩蔬菜就送上門來,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