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貴陽市城郊的百花湖柏春神鵲茶場,茶農忙於採摘、製作明前茶。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報導】日前中國大陸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四十多家媒體走訪貴州多個重要產茶地,品味貴茶之香、觀察茶鄉近年來的變化。
地處高海拔、低緯度,又有適宜的氣候,近年來貴州已然成為知名的茶葉原生地。截至二○一五年十二月底,貴州省茶園面積達六百八十九點二萬畝,占中國總茶園面積百分之十六點八,貴州茶葉產量二十二點四萬噸,占中國茶葉總量百分之十點七;茶產業總產值達人民幣二百一十四點八億元。
為了打造貴州成為「茶葉大省」,當地政府持續推進茶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畫,讓茶產業成為保護自然環境、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綠色產業,同時也提高農民收入。
春茶不再高不可攀
位於貴陽市城郊的百花湖柏春神鵲茶場,當地茶農每年四月清明節前後,忙著採摘、製作明前茶。這裡的茶園面積有六百六十二萬畝,約占中國茶園總面積的百分之十六,以近兩年數據來看,是全中國第一。當地有茶葉加工企業近三千家,大型的茶葉清潔化、自動化生產線六百多條,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茶葉加工企業集群。
過去一提及貴州春茶,總有「春茶貴如金」的說法,「物以稀為貴,茶青原料貴、產量低是春茶價高的主要因素。」浪竹有機茶葉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可鑫說:「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單芽茶是最好的茶。但加工一斤單芽茶需要約五斤獨芽茶青,一斤獨芽茶有約五萬個芽頭,意味著茶農要採摘近五萬次才夠加工一斤單芽乾茶,獨芽茶青產量低、芽頭小、難採摘,價格很高。」
近幾年來,在不斷提高加工水準、壯大加工產能、茶企數量大幅增加下,貴州春茶也不再是高不可攀。尤其交通運輸條件和物流網大幅降低運輸成本、運輸時間;冷鏈配送、氣調保鮮冷庫儲藏,以及冷櫃的普及,讓春茶進入全年保鮮期,加上便捷的網路資訊,產銷得以及時交流,春茶價格變得比以往透明,消費者全年都能買得到、喝得到保鮮的春茶,也讓春茶不再「奇貨可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