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 歌劇院 下 歌聲舞影樂音曲 表演藝術登大堂 文/黃兆平、黃貞貞、林祈深文、鄭傑憶 |2016.04.03 語音朗讀 262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每年9到10月的莫斯科光暈節在莫斯科大劇院外牆投影精彩的影像表演,吸引許多市民及遊客聚集觀賞。圖/黃兆平、黃貞貞、林祈深文、鄭傑憶 米蘭史卡拉歌劇院演出照片。圖/黃兆平、黃貞貞、林祈深文、鄭傑憶 米蘭史卡拉歌劇院歌劇院外觀。圖/黃兆平、黃貞貞、林祈深文、鄭傑憶 夜晚的林肯中心更迷人,也常吸引藝文抗議人士。圖/黃兆平、黃貞貞、林祈深文、鄭傑憶 皇家艾伯特音樂廳門口佇立著艾伯特親王的雕像。圖/黃兆平、黃貞貞、林祈深文、鄭傑憶 皇家艾伯特音樂廳外觀。圖/黃兆平、黃貞貞、林祈深文、鄭傑憶 林肯中心內有知名的大都會歌劇院,但曼哈頓大大小小歌劇院,大都聚集在中城百老匯大道(圖)附近。圖/黃兆平、黃貞貞、林祈深文、鄭傑憶 莫斯科大劇院內部。圖/黃兆平、黃貞貞、林祈深文、鄭傑憶 文/黃兆平、黃貞貞、林祈深文、鄭傑憶 米蘭史卡拉歌劇院 見證義大利豐厚文化 「對我而言,這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歌劇院,帶來許多音樂的愉悅,而且很難看到比這更大、更新、更宏偉的建築。」法國作家史坦達爾(Stendhal)寫著。歌劇集藝術之大成,成功的演出背後,音樂、聲樂、建築、服裝、舞台設計缺一不可。富麗堂皇的米蘭史卡拉歌劇院(Teatro alla Scala)見證了義大利豐厚的文化底蘊。 一七七六年的一場大火毀掉了原址上的歌劇院,史坦達爾看到的其實是一七七八年經過重建、再度開幕的史卡拉。歌劇院剛建成時,仰賴油燈照亮,在正廳的觀眾享受演出之際,提心吊膽著滴落的燈油,為了在必要時緊急滅火,一旁的房間備有上百個水桶。在使用過煤氣燈之後,直到一八八三年,劇院才裝上電燈。 歌劇院是上流階層炫富的場所,不少富豪一擲千金裝潢專屬的包廂,金碧輝煌、雕梁畫棟讓史坦達爾留下深刻印象。人才輩出的義大利音樂界更奠定史卡拉的赫赫聲名,威爾第(Giuseppe Verdi)、羅西尼(Gioachino Rossini)、唐尼塞特(Gaetano Donizetti)的作品不只是當時膾炙人口的「流行樂」,也是流傳百世至今一再登上舞台的劇碼。 米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嚴重的轟炸,許多知名建物成為廢墟,史卡拉也沒有倖免於難。戰後原址重建,一九四六年再度開幕,由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指揮的音樂會,代表著史卡拉的重生。劇評家沙奇(Filippo Sacchi)寫著,「托斯卡尼尼不只是為當天有錢買票進場聆聽的三千名觀眾指揮,他也為擠滿鄰近廣場的人潮、在收音機前傾聽的聽眾演奏。」淋漓盡致的演出至今仍餘音繞樑。 倫敦艾伯特音樂廳 英女王擁專用包廂 位在倫敦肯辛頓區的「皇家艾伯特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是英國著名的演藝廳,一八七一年由維多利亞女王揭幕營運,每年有超過四百場表演在這裡演出。自一九四一年起由英國廣播公司(BBC)每年夏天舉辦的「夏季逍遙遊」(the Proms)音樂會,邀請全世界最知名的古典樂團和音樂家在皇家艾伯特音樂廳獻藝,許多音樂家都以在皇家艾伯特音樂廳演出為榮。 皇家艾伯特音樂廳是維多利亞女王為實現夫婿艾伯特親王提昇音樂與科學的夢想而興建,現在成為「音樂聖殿」的代名詞。音樂廳由土木工程師Francis Fowke與Henry Scott設計,採取古典的圓型劇場設計,廳內約有五千個座位,包括七十年代瑞典知名樂團ABBA、披頭四樂團(The Beatles)等都曾在這裡演出,華人流行音樂教父李宗盛二○一五年也首度在皇家艾伯特音樂廳登台演唱。 除了音樂活動,皇家艾伯特音樂廳也曾舉辦世界男網年終比賽,知名的太陽馬戲團、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等也在這裡演出,音樂廳內有一個王室專用的包廂,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與家人曾在這裡欣賞精采的藝文表演。 紐約林肯藝術中心 最能感受表演藝術 在紐約,曼哈頓中城百老匯大道四十四街至五十三街之間,佇立大大小小歌劇院,每年上演數千場經典歌劇;另外靠近中央公園不遠、還有建於一八九○年的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它是美國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界的標誌性建築。 但紐約最能感受表演藝術氣息的地方,那就非「林肯表演藝術中心」(Lincol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莫屬了!它彙集了劇院、歌劇院、音樂廳、室外音樂廳等,可以容納一萬八千名觀眾。 林肯中心總共有十二個表演團體以此為駐紮地。包括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The Chamber Music Society of Lincoln Center)、茱麗亞學院(Juilliard School)、大都會歌劇院(The Metropolitan Opera)、紐約市立芭蕾舞團(New York City Ballet)、紐約愛樂管絃樂團(New York Philharmonic)、林肯中心電影學會(The Film Society of Lincoln Center)等。 莫斯科古典風大劇院 可供一千五百人演出 位於市中心紅場不遠處的莫斯科大劇院(Большой театр, Bolshoi Theatre),是莫斯科有名的芭蕾舞與歌劇劇院,也是觀光客來到莫斯科必定造訪的景點。這座劇院建於一七七六年,但在之後的五十年內曾經兩度遭遇祝融之災。一八二五年,建築師波維(Joseph Bové)重新設計並主持修建,終於在一八五六年落成啟用。劇院主建築曾經經過幾次大翻修,最近一次是在二○○五年,當時劇院豪擲七億美元進行翻新,一直到二○一一年才又重新開放。 莫斯科大劇院是古典主義風格建築,門前豎立著八根十五公尺高的古希臘愛奧尼亞式圓柱(Ionic Order),山形牆上是太陽神阿波羅駕著四匹馬拉著車的青銅像。劇院外觀透過愛奧尼亞式柱展現出優雅柔美的風格,然而整體觀之又顯得氣勢磅礡、雄偉壯麗,是莫斯科市很具代表的地標。 演出大廳亦不遑多讓,大廳以金色及深紅色調為主,加上中間的巨大水晶花籃式吊燈,更顯豪華莊重。莫斯科大劇院有二千多個座位,舞台可以容納一千五百人的龐大演出陣容。 這座劇院是莫斯科音樂、舞蹈和戲劇演出的中心。演出劇目多以俄語呈現,除了俄羅斯以及西歐歌劇和芭蕾舞劇外,俄國各民族歌劇佳作也是經常表演的劇碼。知名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P.I. Tchaikovsky)和演奏家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等人,都曾在此指揮或演奏過自己的作品。許多作曲家如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等,也將他們的新作交給莫斯科大劇院首演,大劇院的重要性及指標性可見一斑。 莫斯科大劇院擁有自己的歌劇團、合唱團、管弦樂團、芭蕾舞團。其中芭蕾舞團有超過二百年歷史,在世界上享負盛名。此芭蕾舞劇團不僅繼承了歐洲芭蕾舞的歷史傳統,更在俄羅斯豐富的民族音樂與舞蹈的基礎上,建立發展自己的芭蕾體系。每年九月到翌年的六月是劇團演出季節,夏季劇團休季期間,則會在俄羅斯境內以及海外巡演。 本版專題節錄自《全球中央》雜誌二○一六年二月號 http://www.cna.com.tw 前一篇文章 看世界 歌劇院 上 歌聲舞影樂音曲 表演藝術登大堂 下一篇文章 線上課程 上 今天, 你讀台大了嗎? 熱門新聞 01【詩】追光者2025.09.0802佛大、南華校長 回山禮拜星雲大師 2025.09.0603【視覺DJ】礁石間的驚喜2025.09.0704南天寺供僧 願平安幸福照五洲2025.09.0805非漢語系協會創會法師 訪瑞典佛光山2025.09.0806巴西佛光人捐贈物資 慈善機構致謝2025.09.0607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佛法的管理法⑲2025.09.0608新青安鬆綁 房市台中熱高雄冷2025.09.0709法院裁定 柯文哲7000萬、應曉薇3000萬元交保2025.09.0610紐約道場禪修課程 佛光人調整身心息2025.09.0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如何在科技時代 增進認知與創造力過度依賴AI 認知衰退有隱憂人為何想去天堂或淨土日常生活情境 運用優勢談判模式敬畏情緒 跨越心靈與科學【複利效應】累積無價心靈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