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與圖/劉得倉、 郭朝河
泰國學習開放 成為人才聚集地
泰國做為東南亞國協中的中樞地位,地理條件和投資環境都有相當優勢,曼谷更是歐洲和亞洲的樞紐和轉運中心,各國投資者也相中即將成為單一市場的東協市場,早早就在泰國布局。泰國人才需求殷切,留住企業就等於是吸引人才,人才是泰國政府推動經濟發展轉型的基石。
泰國外商協會聯合總會主席康樹德指出,泰國近期面臨產業升級與改革的陣痛期,泰國是製造大國,如今要成為開放創新和安全品質的大國,也就是過去不論是汽車或石化及電子產業都是東協國家中最重要的製造大國,外銷產值占GDP(國內生產毛額)逾七成;但當面臨全球景氣循環低迷時,往往就束手無策,只有脆弱的觀光產業獨撐大局。
留住人才 以旅遊業為優勢
康樹德說,泰國教育體系中有許多研發人才,但都少為產業所用,尤其是技職教育部分並不受各界重視。建議外商和企業界應導正技職教育不被器重的觀念,加強產業和學術的合作,以提升產業的附加價值。
泰國政府也將民間產業的研發經費納入抵稅範圍,額度達到百分之三○○,鼓勵產業界創新研發,讓泰國的產業升級,而走到創新研發甚至自創品牌。康樹德表示,例如知名曼谷包就是其中成功案例,全球時尚界都知道有這個泰國品牌的實用布包,甚至有人專門蒐集、珍藏。
康樹德表示,建議泰國應更開放,而不是鎖國。他舉亞洲的新加坡和香港為例,都是彈丸之地,卻由於開放成為全球人才聚集地,帶來的效益,讓其他國家望塵莫及。其中包括外國人友善投資環境,低稅制和簽證申請及工作許可的便利性,這些都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方法。
畢竟人才是泰國面臨經濟轉型中最關鍵的角色,如果無法有效留住人才,企業也面臨無人可用的窘境,企業出走是必然。泰國擁有全球最佳的旅遊服務產業,是泰國的優勢,泰國要將這個強項發揮到極致,截長補短,國家需要安全穩定的政局,人才願意留下,才有創新和轉型的機會,否則只是空談。
在泰國的台商約有五千家,是僅次於美國及日本的第三大投資國,台商經營的事業遍布各行各業,多數以中小企業為主。為管理方便,不少台商都願意僱用台灣幹部,特別是社會新鮮人,開出薪資條件都不差,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前來試試機會。
讓台生實習 培養未來生力軍
在泰國經營電子事業的張姓台商表示,目前和台灣的科技大學訂有建教合作,在暑假期間學生到泰國實習,這些都是未來的生力軍,通常安排他們寄宿在台商家中,以儘早適應泰國的生活。
泰國對外國人的投資仍有限制,整體上除了電信和金融是政府特許外,其他有九大產業禁止外商投資,另有三十三種是特許事業不得由外國人投資;不過多數外商採取合資或借人頭方式投資相關產業,一方面增加泰國民眾的就業機會,也提升經濟發展。
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Board of Investment, BOI)負責推動吸引各項投資計畫,擬定獎勵優惠政策,提供的各種投資促進服務,例如進口機器設備關稅不超過百分之十,公司所得稅前三年全免等。
BOI的服務事項包括協助尋覓設廠土地、水電通訊線路申請、公司設立登記申請、工作簽證申請、提供投資機會、代尋合作投資夥伴等。BOI並設立單一服務窗口以提升對投資人服務的效率。
大馬攬才有心 政府形象打折扣
在過去半個世紀,馬來西亞政府雖然曾推出不同的育才和留才政策,但有規劃並積極地執行,卻是近幾年的事。
上世紀八○年代,馬來西亞在第五任首相馬哈地領導下,經濟迅速起飛。他推行「向東學習」政策,以日本的工業化為目標,大肆改革,將大馬多項領域開放並推行工業化。「出口導向模式」不僅加速大馬經濟成長,使大馬一九九○至一九九七年連續八年的GDP保持百分之八的傲人紀錄,也創造許多就業機會,每年薪資成長也穩定,令大馬無須推出特別誘人的留才政策,就能吸引許多國際人才前往。
營造健全環境 才能留住人才
不過,一九九七年後爆發亞洲金融風暴,不僅重創大馬經濟基本面,令貨幣貶值外,外來資金也被其他更具吸引力的經濟體所吸納,FDI(外國直接投資)驟減的結果,導致就業環境面對艱辛挑戰,間接促使大馬人才外流,尤其許多華裔年輕人紛紛投奔至鄰國新加坡,為的是後者更誘人的留才政策及高一倍的幣值。
根據大馬人力資源部資料,一九九五年推出的「人才回流計畫」希望能吸引五千名專才回流的目標;但到了二○○五,也僅吸引三百名移居海外的專才回流,大部分為醫學界、財經界、科學家及資訊科技領域的人才。但,許多回流人才因缺乏發展機會,加上種族歧視及種族固定配額制度,最終又選擇移民。
直到二○○九年現任首相納吉上台後,發現大馬人才流失嚴重,因此才重新檢討當時的留才政策。他體會到,大馬要吸引世界級的人才,前提必須要先創立世界級的工作。
隔年,納吉宣布推出大馬經濟轉型模式,其中納入一些留才政策,以期將大馬各種領域轉變成高附加價值產業,最終讓大馬在十年後蛻變成為高收入國,國民平均年收入能提高到達一萬二一九六美元(約台幣三九萬六○○○元)。
其中,納吉宣布成立一個專門負責招賢納士的專才局(Talent Corporation),主要是將散落在各地的大馬人招回外,也舉辦許多巡迴講座宣導理念,以期全國人民能協助推動經濟轉型。同時,納吉也放寬公共服務局獎學金服務合約限制,確保回國服務後的薪水具有國際競爭力,以吸引獲得政府獎學金的大馬留學人才回流。
負面新聞 外國專才觀望
他也取消當時給予外國專才十年期限的簽證限制,使外國專才能獲得十年期以上的多次入境簽證,以期吸引他們能協助建立大馬經濟與社會發展,並填補經濟轉型計畫中創造出的三三○萬個就業機會。
到了二○一四年,為了更有效率吸引人才,納吉也宣布加速批准外國專才的工作准證日期。只要企業向馬來西亞移民局外國專才服務組(ESD)一站式服務中心登記,短短五個工作日就能成功獲得准證,比起之前超過一個月的處理期,可說效率大大改善。納吉甚至還宣布,只要大馬專才肯回流,未來每年都固定享受繳交百分之十五所得稅的福利。目前大馬所得稅率介於百分之五至二十五。
另外,許多專才除了考慮本身的事業前景外,孩子的教育規劃也是主要考量。因此大馬教育部也順勢推出許多國際學校啟動計畫,讓那些符合大馬政府定義的人才機構的外國專才人員,能將小孩送入相關國際學校就讀,以免除孩子在大馬上學後課程銜接不上的適應問題。
不過,由於大馬政府充斥官僚氣息,貪污、濫權、施政偏差、行政弊端等負面新聞不斷,加上納吉也捲入七億美元政治獻金醜聞,間接造成大馬政治與社會不穩定,導致留才與攬才成效不明顯。甚至去年十一月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二○一五年IMD世界人才報告》,大馬排名也從前一年的第五名跌至第十五名,可想而知許多外國專才對大馬的留才政策仍抱持觀望的態度。
本版專題節錄自
《全球中央》雜誌
二○一六年一月號
http://www.cna.
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