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愛玲
豆腐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實屬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曾有一則笑話:「張三去朋友家作客,因主人家來不及買菜,滿桌全是豆腐和青菜。張三除了吃豆腐外,其他的菜不曾動筷。主人問:「為何只吃豆腐,其他菜不合您的口味嗎?」張三道:「您有所不知,豆腐如我的命,所以我非常喜歡吃。」幾天後,張三再次去作客,主人特地煮了一大鍋豆腐,外加一碟肉招待。見張三只吃肉而不吃豆腐,主人又好奇的問:「您上次說豆腐是您的命,非常喜歡吃,為何這次卻不吃?」張三回答:「當我看到肉時,連命也不要了。」
小時候常常有賣豆腐上門,我們也會偶爾買一塊解饞。放在碗中,照著上面的十字形切成四塊,我們四姊弟分別由小到大各拿一塊,拌著白糖搗碎。一匙豆腐迫不及待地放入口中,頓時,豆子的香味與白糖的甜味交織一起,瞬間在嘴裡擴散開來,無可言喻的幸福久久回盪不去……
想每餐都吃到豆腐,在當時畢竟不可能有這樣的條件,母親就用白米浸泡幾小時後磨成漿,加少許的石膏水在鍋中加熱攪拌至熟(石膏水的比例很重要,少了淡而無味,多了會澀,甚至舌頭發麻),再放入盆中等待冷卻成型。翌日,一塊塊淡綠色的米豆腐就大功告成了。
加點辣椒,韭菜或蔥搭配提味,用來煎、炒、煮湯都是色香味不錯的料理,與真正的豆腐相比,雖然製做的原料大相逕庭,味道當然也大異其趣了,但畢竟還叫「米」豆腐。每次用餐時,媽媽總會自我調侃:「富人吃米配肉,窮人吃米配米。」來到鎮上的大街小巷,還隨處可見小攤小販們擺著桌子和爐子,吆喝著兜售一毛錢一碗的米豆腐賺外快呢。
現在市面上雖然米豆腐早已銷聲匿跡,但媽媽製做的古早味一直在我的味蕾和腦海中始終纏繞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