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淑儀
在城市的近郊,一路晃蕩,太陽熠熠在睜不開眼的臉上,涼風習習逗弄著髮梢,我長吸一口氣,吐出,再吸一口氣,季節便從外向的氛圍裡進入我的身體裡,儘管城市裡的自然都蒙上一層淡淡的塵霾,卻還是強烈感受到季節轉換的力度,青空裡有飄盪的思緒,日曆上不斷預告驚蟄即將到來,那萬物應該甦醒的紀念日:微涼,但透著溫暖的氣息,而生命與情緒的張力,即將綿長。
《小森食光》的人們,就是如此與自然同時運作著,戲裡沒有過度突出的戲劇張力,只有生命與自然的竊竊私語妥協與合作。從夏到秋,從冬到春,日復一日,剛過完冬天,就要為下一個冬天的儲糧做準備,一切播種與栽種,一切農作與作食,都是為了生存而努力,人,是切切實實活在自然的準則下,沒有人可以例外。
導演也彷彿跟隨這樣的準則調整觀看角度,一開始時,像實境節目一樣,透過一個清秀少女的做菜獨白,將本地特有菜色一道道呈現,教人擔心它其實只是「做菜秀」,但隨著季節更迭,隨著鏡頭帶著觀眾慢慢深入、跟隨女主角開始農作、儲糧,周遭的人物也慢慢清晰起來,小森這個地方的人情一點一滴隨之洋溢出來,就像所有農作都有不同的成熟時間,電影劇情也隨之慢慢深化進去,直至那個休息轉圜的冬季。
原來人生也是需要醞釀循環的,當我們還不能完整面對當下時,就無法全心臣服自然,女主角就是這樣寫實的風景。尋覓著生命的意義與答案的她,讓我們看見她的寂寞與渴求,逃遁到都市中沒有答案,再遁逃回到小森,最後卻因不堪這樣靜默的循環再度短暫漫遊出去,但正如她的朋友所見證到的,小森林早已在他們體內烙下最深刻的印記,她,終究會回來的。
這種深沉的刻度不僅僅是鄉愁,不僅僅是人情,更是一種與自然應和的生命法則。透過這樣像紀錄片、又像實境烹飪節目的鏡頭運作,我們卻像在看一本書,一句詩一句詩地滑過,停頓處,有時回甘有時辛酸,有時靜默地令人瞌睡,我們在自然的運作裡如實呼吸、生存。
那種灌入生命的力度到底有多深!
雖然不免片子最後還是勵志的取向,年輕人回到了小森,生兒育女,承繼傳統,小森順應自然生活的法則終究沒有荒廢,前途一如春天來臨般欣欣向榮。但是這結局來得合情合理,看完則不免羨慕起,這夥人有這樣滋養生命的原生地。四季的循環不需要激情,它自有生命的張力,不似我們容易在都市裡姿態張狂,容易失心且面貌可憎。
這部片的內涵,以自然來找回存在的真實感,這個主軸是傳統的;但是拍攝的手法卻是如此背離劇情片的衝突與情節描述,它是叛逆的。人性最終是要回歸自然的,一如我們也能在混濁的都市裡感受到春天萌芽的氣息,如此微小,又如此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