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善惡業報經》云:「一切有情,作業修因,善惡不等,所獲報應,貴賤上下,種族高低,差別亦殊。」眾生造業,除了招感個人受用的五根身形等正報的「不共業」之外,同時招感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的依報「共業」。
居住在哪裡,不僅是和這塊土地的因緣,而是和住在這個土地上所有人的緣分,緣生而聚,緣滅而散,因為緣分,我們彼此相見相識;也因為緣分,大家分道揚鑣;好聚好散是緣分,怨憎會苦離不開也是一種緣分。
我們居住的地方發生任何的天災人禍,都是共業的招感,只是共業中有別業,就像一場地震來了,有的人全身而退,有的人受傷,有的人往生。
然而,不僅我們的肉體需要有所居住,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住在哪裡?心住在感恩、慈悲、知足裡,再辛苦,都會覺得是天堂,就像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同樣的,心住在貪瞋痴裡,就是天堂,也會覺得是地獄。
有的人把心住在人我是非上,日日煩惱。也有人把心住在服務、奉獻的菩薩道。到底什麼樣的「住」最自在?《金剛經》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執取外在事物的一切,面對所見所聞,都能夠凡事往好處去想,這是活力、創造力,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今年二月二十一日佛光山舉辦「星雲大師捐贈北齊佛首造像回歸啟程典禮」,大師開示說:「有形的佛首能用刀劍斬斷,但法身虛空,非利刃所能切割。」
我們因為執取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境界,結果「處處惹塵埃」生活的煩煩惱惱,別人隨意一句話、一個表情,就像刀器兵刃般的一割、一劃,傷的我們遍體麟傷,落得又氣、又怨、又恨,實在不值得。
而所以會受外境千刀萬剮,是因為貪求、期待別人的讚歎和給予。如果能夠反求諸已,不去想別人給我什麼,而是想我可以給別人什麼,在生活中實踐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便能如《藥師經》所云:「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過一個自在歡喜,放光的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