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時代已不是科幻,機器人取代人力更是現在進行式。英國工業革命時,憤怒的工人把機器搬到街上砸毀;現代工人不必如此,因為歷史經驗證明,時代巨輪擋不住。可喜的是,你有機器人所無的熱情。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句經典廣告詞可以延伸思考。在可預見的未來,人性無法複製,無法寫成軟體輸入機器人(電)腦中,而熱情幾乎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原動力。近十年來,熱情成為職場學的關鍵辭彙,不管是企業家、創業家、人力銀行都提醒求職者:面對工作要有熱情。
熱情是一種強烈的內在動機,源源不絕的能量。大陸導演張藝謀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描述偏鄉小學每年流失學生,代課老師表現出驚人的執著,到處找孩子回去上課。「一個都不能少」在台灣衍生成新的理念:一個都不能放棄。
不放棄需要毅力,而毅力來自熱情。中研院院士、數學家丘成桐強調,科學家創新需要熱情。西方教育注重對大自然的觀察與感動,數學家則把自然界和數理連結,產生熱情,不僅探究數字解題,更創造出數理巨流的理論。
熱情從來不是一門課程,卻是學好所有課程的基礎。在台灣的課堂上,老師沒有教熱情,教科書也沒有提及。但孩子長大後,無論在哪個領域,若要成功,都少不了熱情。
更強烈的熱情是激情,激情未必是負面的、破壞性的。大陸的華誼傳媒集團總裁王中磊去年接受《紐約時報》訪問說,當一個好的領導人要不屈不撓,有決斷力。「除了這些,我覺得還需要對工作充滿熱情,激情是成功的祕訣。」
從熱情激情回到機器人話題,人類「異於機器人」者幾希?今天是激情商數(PQ)和好奇心商數(CQ)制勝的時代。微軟首席研究員克雷格.蒙迪認為愈來愈多老闆能用更少的錢,獲得更多的優秀軟體、自動化裝置、機器人。
兩位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合著的《與機器賽跑:數位革命如何加速創新、促進生產率,不可逆轉地轉變就業和經濟》,光看書名就明白蒙迪的預測:所有想謀職的人都必須證明,他們能比「新的替代品」更有增值性。
如何與機器人賽跑?人們需要發展「技能」,不會輕易被「技術」取代。同時,《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強調,贏家將不止是智商更高的人,激情商數和好奇心商數更高的人也將成為贏家。這些人不僅學習,而且因旺盛求知慾(好奇心)而終生學習。
比起激情商數,好奇心商數在台灣教育體系更缺乏。考試領導教學,只求答案不問為什麼的學習模式。好奇心的重要,只要想想牛頓就知道,「蘋果為什麼是往下掉落」開啟了科學的大啟蒙。美國一個叫馬克的學生建立很酷的網站,並發現自己對這件事很擅長。他放膽去嘗試,這個網站後來變成了現在的臉書,他就是祖克柏。
台灣許多人相信熱情是一種魔法力量,卻不自覺地扼殺了孩子的童年。童年應熱情洋溢,滿懷好奇心,嘗試各種新奇事物,但父母望子成龍,在起跑點就揠苗助長。熱情是機器人所沒有的人性。祖克柏如果生在台灣,可以想見,熱情被扼殺的同時,也扼殺了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