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土巡禮】 鹿港龍山寺聽梵

文/張廷鋐 |2016.02.02
8640觀看次
字級
五門殿 圖/張廷鋐
龍山寺敬字亭,為免信徒誤認為金亭,焚化金紙,而堵上磚塊 圖/張廷鋐
四大天王的東方持國天王,象徵風調雨順的「調」 圖/張廷鋐
四大天王的南方增長天王,象徵風調雨順的「風」 圖/張廷鋐

文/張廷鋐

「在夢裡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鎮/廟裡膜拜的人們依然虔誠/歲月掩不住爹娘純樸的笑容/夢中的姑娘依然長髮迎空……」

(羅大佑.〈鹿港小鎮〉)

民國七○年代,一首羅大佑的〈鹿港小鎮〉相信是許多人對鹿港的第一印象。

開發甚早的鹿港地區,鹿港小鎮的變化甚多。數個甲子之前,距海僅有咫尺之遙的鹿港舊祖宮(天后宮),今日已然遠離海岸線,見證滄海桑田;乙未割台,風光一時的鹿港辜家因先輩與日本人交涉而崛起,可謂時勢造英雄,辜家後人克紹其裘將事業推向巔峰,而辜家後人多不再守於這發跡地,而是隨著事業版圖的擴張而外移。

同時,鹿港的人口也逐漸凋零、減少;吉安水道上的端午各界划龍舟總是吸引眾人目光,以往各家電視台競相轉播的盛況不再,繼之而起的國際龍舟競賽還是持續進行……

不變的是鹿港的古蹟群仍堅守自己的崗位,為鹿港創造許多觀光財。

眾多的古蹟,鹿港龍山寺創建於明永曆年間,可謂鹿港地區創建年代最早的古蹟之一,清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遷建於現址,而後因天災或因人禍,先後於清道光、清咸豐年間、日治時期重修,建築饒富特色,彩繪、雕刻獨樹一格,為台灣地區重要的藝術殿堂;直至民國時期,龍山寺因建立年代久遠,再者建築多為木造建築故多有毀壞,鹿港地方仕紳陸續發起修建工程。

一腳踏進鹿港龍山寺前廟埕,映入眼簾的是重簷歇山式的山門,猶如古代大戶人家的宅第,相當壯闊;由廟堂龍邊次間進入龍山寺,門前有佛教四大天王的彩繪,供奉主神為觀音菩薩;而在五門殿內抬頭一看,可見富麗堂皇的八卦藻井,由在地匠師||郭新林於民國五十三年彩繪;龍山寺內石雕多由蔣馨家族承製,五門殿石雕風格雅致,其中「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石雕更有歡慶豐收、四海昇平之意,尤為特別。

龍山寺位於開發甚早的鹿港,自然成為當地居民信仰中心,每逢初一、十五總有信眾虔備菓品至寺中祝禱。筆者於甲午年陽月(農曆十月)十五辰時到訪鹿港龍山寺,一時誦經的梵音四起,猶如進入西方佛境,於心靈沉澱之餘,乃細細品味寺內建築,遂於山門與五門殿之間發現一座敬字亭,想起家中長輩曾提及從事紙類回收者為「撿字紙」的典故:

往昔讀書人乃是少數,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更是以往科舉取仕的價值觀。故書寫有倉頡聖人所造之字的紙張當然不能亂丟,因而興起專事撿收書有文字的紙張(俗稱字紙)的職業,字紙收取後應置於僻靜處,待庄內首事選一良辰吉日一同焚化於敬字亭。敬字亭焚化的字紙灰也是聖蹟所化,因而不能亂丟棄,若以每年皆舉辦送聖蹟儀式的美濃廣善堂來看乃是於農曆正月初九舉行送聖蹟(字紙灰)儀式於河畔,期待河神將聖蹟帶往天庭。

鹿港龍山寺除有文風鼎盛象徵的敬字亭外,更是南管精英的集散地,所謂南管乃是演唱者以特殊語音說、演、逗、唱並伴隨著曲樂伴奏的樂團。鹿港的南管樂社有聚英社、雅正齋、雅頌聲、遏雲齋、崇正聲、大雅齋等,但多數的南管樂團多面臨傳承危機。

創立於西元一八四○年的聚英社先後吸納許多弦友加入,於日治後期達到鼎盛,約有六十多位館友參與大小活動;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館內先輩逐漸辭世便邁入聚英社的中衰期,而團練場所也多有更異,直至民國五十一年遷至龍山寺廂房落腳,直至今日多利用每周日下午於此進行團練活動,並致力於後起之秀的培育,社內多位前輩更是定期至彰化南北管戲曲館義務教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