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告別:母親教我的30個人生課題》,大好書屋出版
文/史考特.西蒙 譯/劉盈盈
死亡使得生命有價值,使得活著的每個片刻都有其意義。我希望自己活到一百五十歲,而我的女兒們至少能活到兩百歲。但是死亡驅動著生命。死亡使我們害怕,卻又鼓舞著我們。
如果沒有死亡的存在,我們沒有理由起床、入睡、成長、工作、愛人與被愛。如果我們擁有充裕的時間可以進行任何事,又何必去做什麼事呢?死亡確實存在,促使我們吟唱和撰寫詩歌、結交朋友、探尋海洋與天空。因為我們知道,自己不會永遠存於這個世界上,我們才會努力利用未知及充滿不確定的時間,去做能夠留下些什麼的事情。
死亡是件難過、猙獰、不受歡迎且無價的事;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努力在還活著的時候做些什麼、留下些什麼──這也正是我們繁衍後代的原因。
我不知道死後會變成什麼樣的物質或形態,但我深信,我將與這些先我而逝的所愛們重逢,包括我的母親、父親、繼父、貓咪們、狗狗們、馬兒們、海龜們與魚兒(我們的重逢之地也許看起來像芝加哥和諾曼第)。
我相信我將俯瞰世界,並關照著我的女兒們。她們將會感受到我的關愛,用心去聆聽我溫柔的指引,並懷念我;但她們不會浪費大部分的時間在啜泣,而是會盡情享受她們的人生。
有朝一日,我相信將與我非常善良而美麗的妻子重新聚首,即使她在我死後立刻移情別戀(不論是與好萊塢明星,或是義大利賽車手)。我將託付死後世界的神聖力量,去理解並觀看她的幸福與笑容。如果那個男人也希望在死後與她聚首,我倚賴上帝的解決之道。
前方的停靠站
我不知道上帝會向我顯示什麼模樣,會是一個瘦骨嶙峋卻有著白色長鬍鬚的非裔老人?或是一位有著成熟曲線的女子,在雲層中若隱若現?抑或是某種軟體動物?上帝是否存在?若是上帝存在,他、她或祂怎能容許幼童受苦難?無辜者與歹徒共享的天堂,是個什麼樣的地方?蚊蚋是否也有靈魂?這些神學家結巴難以回答的問題,我尚未有定論。但我在加護病房陪伴母親走過人生最後一程的這些日子,我們對於死亡及其相關的對話,使得答案愈顯真實。
死後的世界不再只是一個假設,它就是一個在前方的停靠站,一個我知道母親將會到達的地方(而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其他人也會到達的地方)。
我對於死後世界的看法無關科學、宗教,甚至沒有太多神話的基礎。我只是無法忍受日復一日猜想著,不管我們在人世留下了什麼,死後卻是一切皆空,而我們將再也看不到我們所愛的人。我不擔心這個看法是否正確,只希望讓自己秉持一個信念,支撐我度過人生的漫漫長夜。
我在加護病房,從母親身上學到恩典。
我們都不斷地從母親身上學到東西,不是嗎?
(摘自《以愛告別:母親教我的30個人生課題》,大好書屋出版)
作者
簡介
史考特.西蒙(Scott Simon)
全美最受推崇的作家暨廣播人之一,他報導過發生在世界各地的各種故事;在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史考特西蒙周六說故事」(Weekend Edition with Scott Simon)節目當主持人,多達400萬名聽眾;他的推特有120萬名追隨者。
曾獲得杜邦──哥倫比亞大學(廣播電視新聞)獎(duPont-Columbia Awards)、美國廣播電視最高榮譽「匹巴迪大獎」(George Foster Peabody Awards)、艾美獎(Emmy Awards)與其他眾多獎項,表彰他在廣播、電視與著作上的成就,並曾主持過多個公共電視節目,撰寫過多本回憶錄、歷史書籍與小說,本書是他的第六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