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邂逅】夜間自我

文/安娜貝爾‧斯特里茲 譯/李佳純 |2025.08.17
1184觀看次
字級
沉寂中,我聽到了「夜間自我」柔和哀婉的聲音。(示意圖) 圖/123RF
《擁抱不眠夜:反轉失眠焦慮!釋放「夜間自我」的顛覆性力量》。圖/遠流出版提供

文/安娜貝爾‧斯特里茲 譯/李佳純

我依然無法入睡,但這無關緊要。在一個沒有光線和聲音的環境,我感受到另一個自我的覺醒。



我父親去世前,我的失眠早已持續了二十多年。我完全預期自己無法入睡,也預期失眠會更加嚴重,所以我習慣先靠安眠藥,接著憤怒地在床上翻來覆去,最後聽著有聲書斷斷續續睡著。過去的幾次失眠,我經常乾脆放棄睡覺,結果到天亮時,整個人疲憊不堪,滿臉憔悴,詛咒著夜晚,痛罵自己無法入睡。

然而現在,因為心中充滿了悲傷,我發現我的夜晚正在改變。我開始期待夜裡的清醒時光,那如墨的安慰、柔和的寧靜,以及平靜。夜裡,我可以放下堅強的形象,我不再是那個負責張羅一切的女兒,我可以盡情悲傷,也不會影響到任何人︱︱我可以做我自己。

黑暗有一種簡化的能力,這正是我喜歡並且需要的。我看不到滿地必須清掃的蜘蛛網,看不到堆積如山的待洗衣物,我什麼也看不見。於是,我的目光轉向內心。從前這意味著我要冥想幾個小時,然後把半夜還醒著當成一場災難,擔心睡眠不足隔天會犯錯。或者,我會血壓飆升,腦袋昏沉,被負面情緒糾纏個沒完。但因為此刻我正陷於喪親之痛,正在跟更大的問題搏鬥,所以這些擔憂悄然消散了。我不在乎不眠夜帶來的威脅,如果我隔天看起來很疲憊或者脾氣暴躁,那又怎麼樣?

耶誕假期結束,我的家人陸續返回倫敦,而我決定留在位於城外的小屋,離L與母親近一點。我還沒有準備好面對日常的喧囂。倫敦忽然變得比往常更吵雜,我耳裡的隔音層好像被剝掉了,噪音令我痛苦。飛機、汽車警報、救護車警笛、摩托車轟鳴,一切聲音都被放大得刺耳,在我聽來有如驚恐的死亡之聲。

但鄉村夜晚的聲景可就柔和得多。我喜歡聽著風聲呼號,田野羊群的咩叫,門前柳樹的嘆息和吱嘎。我喜歡化作音樂的夜雨宛如音符,雨水拍打玻璃落在屋頂上的滴答,那是黑暗中零星而綿密的毛毛雨。雨聲交錯著絕對的寂靜時刻,那寂靜同時映照我內心的空虛,卻也暗示了其他的可能。

愛上黑暗神祕感

然而除了寂靜,我還渴望黑暗︱︱濃密而純粹的黑。我花了幾個小時用膠帶遮擋住藍色的網路信號燈,在窗戶上安裝紙板。每一絲人造光都是一種冒犯。這突如其來對黑暗的渴望讓我倍感困惑,因為過去我總是害怕它,也怕隨之而來的遺忘、壓抑,以及黑暗誘發的可怕幻想。

然而此時,黑暗似乎帶來了解放,予人安慰。黑暗的神祕感給了我希望與救贖。我也學會了辨識黑暗的色調和質地,它可能輕如羽毛,柔軟如肌膚,或如毯子般漆黑厚重。我感到意外:當黑暗改變,我也跟著改變了,有如一種巫術。

我依然無法入睡,但這無關緊要。在一個沒有光線和聲音的環境,我感受到另一個自我的覺醒。在某個清醒的夜晚,我第一次遇見了我的「夜間自我」。

沉寂中,我聽到了她柔和哀婉的聲音。在朦朧意識狀態的靜謐中,我傾聽並學習。

起初,我在微小的事物中注意到「她」,我發現我的思考、感受、知覺、記憶和存在狀態,都起了微妙的變化。在夜裡,我無法條理分明地邏輯思考,也少了白日一貫的樂觀開朗,我變得惆悵而若有所思,我常常反覆回味我的想法、對話和記憶。時間似乎被延展了,感知以慢動作移動,我更傾向於質疑和反思,我對世界的掌控感沒那麼到位了。

這一切看來都是好事,無論是反思、不慌亂、放鬆,都是好事,只要我還能維持些許的控制。然而,控制變得沒那麼輕鬆了,我很容易瞬間爆怒,憤怒如閃電來得快去得也急,我也會在彈指間就陷入後悔和悲傷。我的「夜間自我」是如此的易怒,有時讓我非常不安。但我喜歡這種不同的思惟:放鬆,缺乏結構,輕薄而透明。思想、感知和記憶似乎如水般漫無邊界,大腦不再企圖去定義、整理、構建或評斷。

一開始,我把這些特質認為是人因為過度悲傷而引發的瘋狂,卻發現這樣的不眠夜,並沒有伴隨著討人厭的焦慮。於是我意識到,我對「夜間自我」會如斯熟悉,是因為她一直陪伴著我,只是我從未注意過她罷了。因為我習慣在夜晚盡可能地爭取睡眠,加上對人造光的執著,我把她給徹底忽略了。

而這一次,我決定歡迎她進入我的生活,跟她交朋友。

(摘自《擁抱不眠夜:反轉失眠焦慮!釋放「夜間自我」的顛覆性力量》,遠流出版)

作者簡介

安娜貝爾‧斯特里茲(Annabel Streets / Annabel Abbs)

擁有東英吉利大學的英國文學學位和金斯頓大學的文學碩士學位,是7本書的獲獎作者,近期作品《Windswept:行走在開拓女性的道路上》(被評為2021年10大旅行書籍)和《52種走路的方式》被翻譯成30種語言。經常在全國性與地區性的媒體上曝光,最近出現在BBCRadio4的「女人時光」(Woman's Hour)以及天空新聞台,在文學節巡迴演出中極受歡迎。其新聞寫作刊登在《衛報》、《電訊報》、《愛爾蘭時報》、《心理學》、《Elle》雜誌等報章媒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