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會貫通】所有學習都是 為了更了解自己

文/吳敏恩 |2025.08.10
57觀看次
字級
所有的美與協調,無論是創作或是領略,都要避免只聚焦局部,而是要詳細觀看全貌。圖/幸福文化提供
作者簡介 吳敏恩 空間整理師。輔仁大學音樂研究所畢業,從事鋼琴教學工作20多年,與先生、兩個女兒、一隻柴犬,共同居住在新竹一棟27坪社區大樓內。喜歡日式清爽簡約的居家風格,因此嘗試各種整理收納方法,希望在工作、育兒、家事上取得平衡。另著有《家的樣子,你的樣子》。圖/幸福文化提供

文/吳敏恩

一直以來對於「了解自己」算是有自信的,喜歡什麼風格、什麼顏色、什麼氣味、什麼觸感,選擇要穿什麼、吃什麼、用什麼、看什麼,似乎都沒有太多困擾,所以一開始報名個人風格的色彩研習課程,老實說是抱持著讓老師「幫我自己設定的結論背書」這樣的想法去的,沒想到僅是兩個半小時的課程,卻感覺不斷被打臉,我以為的自己,原來不是真正的自己。

風格穿搭的書看過好幾本,我很確定自己的骨架身材,所以能穿出比真實體重減五公斤的樣子,但對於個人適合的四季色彩卻怎麼看都沒有把握。隨著年紀增長,膚色改變、斑點也變多,愈來愈不確定自己適合什麼顏色的衣服,倒果為因,從衣櫃裡的衣服和化妝盒的彩妝顏色,得到一個自以為的結論︱︱我是秋季色彩。

上課當天卸了妝,在鏡子前讓老師用一塊塊的色布來測試時,很明顯的我的臉在冷色調顯白,暖色調顯黃,加上清濁屬性、明度高低的色彩測試結果,我得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結論︱︱原來我是冬季色彩!

這是一個在各條件都幾乎相反的結果,我的衣櫃都是偏暖色的大地色系、也喜歡灰藍、灰綠等莫蘭迪色系,飾品喜歡金色系,目前的衣服沒有任何一件單品是冬季色彩屬性!

為什麼產生落差

左思右想為何會有這樣的落差,職業病的我喜歡探究原因、系統歸納,於是整理出以下三點:

1.喜歡的,不一定是適合的

這跟篩選物品的概念很類似,我們以為很喜歡的物品,其實不適合自己的習慣、個性,用了幾次就不想再用了,物品也就因此束之高閣。難怪有些衣服,買的當下明明都是喜歡得不得了,但一旦到手後每次穿上都不滿意,總覺得怎麼看都跟當初在店裡穿的感覺不一樣,幾次之後就再也不想穿了。

年輕時有一陣子覺得鄉村風的空間好可愛,但要打造鄉村風免不了要添購些可愛的小物件,而這些當初以裝飾為由而購入的物品,過了一陣子就因為懶得擦拭、清潔而蒙上一層灰,淪為不中看也不中用的雜物。

後來轉而喜歡日式雜貨風,只要栽種一些小盆栽,清新的綠意就能妝點整個家,應該更容易打造吧!事實上那時的租屋處上午根本照不到陽光,而我不是很多天忘了澆水,就是猛然想起來去澆了一堆水,這些盆栽就這樣栽在我手上,全部都死光了,所以即便我很喜歡植物,但在當時的那個家卻一點也不適合。

這些生活經驗都讓我意識到原來「喜歡」跟「適合」不一定會一致,生活中的「想要」也常常不等於「需要」,這種情況頻繁出現時,也代表我們還不太了解自己,當然很難做出正確的選擇。

2.美化後,缺點也會被遮掩

習慣每天上妝的我,覺得氣色不好就頻繁補妝,過度依賴有潤色效果的隔離霜,因為美化過,反而買衣服時沒辦法真的看清楚哪些顏色適合自己。真正適合自己的顏色,就是要沒有任何美化效果的情形下,也能幫自己增色襯托的才對。

這就好比很多人家裡有異味時不去找氣味的源頭,反而狂噴芳香劑,或是身體不舒服時不去休息看醫生,只吃成藥了事的做法如出一轍。做表面功夫卻忽視根本的原因,從只是有異味衍生成發霉或長蟲,從原本的小感冒惡化為其他併發症等,長久下來反而累積更難以處理的問題。

3.不能只看局部,要看全貌

過去我仰賴自己的膚色來判斷適合的色彩,但老師告訴我們還要依照每個人的輪廓、膚質、髮色及臉上的斑點毛孔做全面的考量,且光知道色彩還不夠,衣服除了色彩還有剪裁、質料的問題,必須要學習個人風格才能做更完善的搭配。

這跟《斷捨離》作者山下英子提及的「俯瞰力」很類似,只看局部會有盲點,看到亂就收拾、看到東西多就丟,看不到更深層的原因、更全面的做法,生活就會在重複的混亂、錯誤的選擇中不斷循環。

所以,每一次的學習,除了帶來知識上的衝擊,更重要的是能更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進而修正自己,成為更好的樣子。學習會有這樣的收穫,整理也有這樣的功能,你的樣子是如此,家的樣子也是如此。

所有的美與協調,無論是創作或是領略,都要避免只聚焦局部,而是要詳細觀看全貌。

(摘自《整理是愛的語言:整理不是丟棄,而是給予;將多的釋出,把愛留下,讓家變成愛的容器》,幸福文化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