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釋果醒
1953年出生於台灣高雄,1984年追隨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習禪,1986年於法師座下出家,2005年成為聖嚴法師傳法法子。曾任法鼓山農禪寺禪坐會和禪修推廣中心輔導法師、美國紐約東初禪寺兼象岡道場住持,現任法鼓山副住持、禪修中心副都監及禪堂堂主。另著有《楞嚴禪心》。圖/123RF
家長要孩子寫功課,語態不同,「現世報」也就不同。(示意圖)圖/123RF
文/釋果醒
通常大家會以結果做為判斷果報的標準,倘若結果未如預期,則認為沒有報應,或是覺得「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其實不是因果不報,也不是時候未到,而是你不知道什麼是「現世報」。
其實,每個當下,身體、語言、感受、心念組成的現象就是「現世報」。生活中,任何時間都未離開現在,例如想到明天時,是「現在」浮出「明天」的語言相;計畫明天做某件事,也是「現在」心中浮出「明天」的事相。
任何相,都不離「現在」,所有的現象,只在當下發生。因此,任何時間,身心與外境互動產生的種種現象,就是「現世報」。
比如重刑犯,有些人很快被逮捕,有些人則逃亡或藏匿,甚至多年仍無法追緝到案。逃亡算是因果不報嗎?事實上,逃亡期間,他們終日藏躲、心生恐懼,恐懼心就是「現世報」。又如盜取他人財物,也許當下未被發現,但是害怕被揭發、被捉而內心忐忑,這也是「現世報」。
同樣地,做好事的當下也是「現世報」。可能有些人做了好事,反而被埋怨,或是得不到對方感謝,覺得自己好委屈。其實不必這麼想,因為做好事的當下,身心比較放鬆、喜悅,這種身心狀態就是一種「現世報」,不會因為對方是否回報而有所增減。所以,每個當下都是五蘊組成的「現世報」。
這也就是說,「現世報」不是外在環境給予我們的,完全是自作自受。比如諸位聽我講課,有人聽得很歡喜,有人聽不懂,想找機會開溜,或者不好意思離開,只好勉強留下,這都是個人選擇的心態、想法及感受。如果說你們的身心感受是我給的,那麼應該人人的感受相同,可是為什麼有些人覺得我講得好,有些人認為講得很糟?因為這些心態、感受和想法,都是每個人五蘊選擇的「現世報」。
選擇想要的現世報
所有的「現世報」,包括身體、言語、心態等都可選擇。以喝茶為例,當你說:「可不可以倒杯茶給我?」或是「倒杯茶給我!」這是兩種不同心態。「倒杯茶給我!」是命令口氣,身體是緊繃的;「可不可以倒杯茶給我?」是商量語氣,身體比較放鬆。
當我們的心處於命令、要求的狀態,身體是緊張的;心放鬆,則身體不用力,言語也會比較平和,在這種狀態下要說出命令的話,反而很難。例如家長要孩子寫功課,一個提高嗓門說:「趕快去寫功課!」另一個則是輕聲叮嚀:「功課要寫喔。」語態不同,「現世報」也就不同。
通常,我們不知道當下的身心狀態就是「現世報」,也不知道這是可以選擇的。曾有記者問奧運游泳冠軍,是否知道鄰旁泳道的選手是誰?他說:「不知道,我只顧游自己的!」全心投入,沒有競爭心態、沒有壓力,才能展現最好的狀態;如果身心處於競爭狀態,全身就很難放鬆。
所以,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是「現世報」,隨時隨地都可以選擇「現世報」。這點明白以後,再配合「任何時間都沒有離開現在」、「後念碰不到前念」、「身體、想法與感覺不是我」等觀念,並且想辦法去實踐,就能經常生活在如意之中,乃至萬事如意。
(摘自《一人一世界:楞嚴生活》,法鼓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