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六都市長一年的政績,最受矚目的,是首都台北市長柯文哲。除了媒體與大眾的檢驗,他也自評。他自認,上任一年了,「傲慢」還是沒有改掉。做為市長,更重要的是政績,這方面,台北市民看到具體成果或進步了嗎?
「柯文哲旋風」所向披靡,他只要發言,必引吸媒體注意,大幅報導。但就像藝人,受到注意是一回事,有沒有真材實料又是另一回事;炒話題,搏版面是容易做到的下策,對市政的深入了解與具體建樹,才是硬道理和真本事。
從這個觀點看,柯市長這一年來,幾乎繳白卷。政治人物的政績,可以從兩方向看,一是除弊,一是興利。柯市長上台後,持續競選時的作風,以對前朝的批判為主,一上手就把大巨蛋、松菸文創、美和市等五大建案打成「五大弊案」,上演一日一曝的連續劇。但半年後,蹉跎了本該用於建設的時間,也浪費了太多社會資源。
柯市長不斷的砍優惠,從捷運八折、Youbike前三十分鐘免費,到明年的敬老津貼,關係廣大年齡層市民的福利,無一不砍。而卻獨厚高雄市的一卡通,提前進入台北市搭捷運,還要台北市補貼現行的八折優惠,但台北市的悠遊卡卻必須晚半年才能在高雄市使用。
興利政策不多,施政爭議倒不少。日前決定中小學生的寒暑假作業全免,這究竟是為孩子好或害了他們?取消傳統課業式的寒暑假作業,以減輕假期的功課負擔,無可厚非。但若能用啟發式或探索式的生活題材引導學生,利用假期進行另一種學習與成長,總比什麼都不做好。
台北市拆違建戶遇到釘子戶抗議拒遷,柯市長竟然想出要拒遷戶簽下切結書,以免一旦發生火災,權責不清的爭議。殊不知,此舉於情理法皆不合。簽切結書沒有法律依據,就算簽了,難道一旦出事,就是人民自作自受,政府沒有責任?違建戶與狹小巷弄當初是怎麼出現的、長期存在而無人處理,這都是公權力失能的證據,怎能把一切公安責任推到一紙切結書上,要人民自負其責。
柯文哲的當選,得力於年輕人,他的競選口號與施政中,也的確有不少針對年輕族群的政策。可惜,一年後再看,全部跳票或嚴重落後,四年蓋二萬戶、八年蓋五萬戶公共宅,目前只發包一處;承諾居住正義,公共宅每坪租金五百元,實際上卻是七百四十五元;公共參與i-voting,讓市民參與市府政策,但也只有寥寥六案而已。面對這樣的「政績」,連柯文哲本人都不得不承認「支票開太多」。
一年過去,很多首長都未必經得起檢驗,但我們從柯市長身上看到最令人憂心的,其實是大多數市民迷幻式的支持與寬鬆的監督。目前柯文哲的支持度仍在六成以上,所以,儘管他的施政並不理想,他仍口出狂言:「我被上天選來救台灣」。這樣的發言與態度,令人心驚膽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