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文化 盡情揮灑台灣本色

文與圖/吳德亮 |2015.12.27
1743觀看次
字級
吳晟誌以電窯燒出的柴窯金屬質感所成就的茶器。 圖/吳德亮
茶藝文化 盡情揮灑台灣本色 圖/吳德亮

文與圖/吳德亮

早在三、四年前,新銳陶藝家吳晟誌就以瓦斯窯或電窯,用單掛釉燒出柴窯般黝黑的金屬質感,加上彷彿金屬氧化的金花妝點,成就獨一無二的「黃金鐵陶」作品,而在當時風起雲湧的陶藝界迅速崛起。

但吳晟誌卻沒有因此而停滯,近年來又在「黑金」之外,陸續燒出了陳皮橘彩、松青綠、吒紫紅、鱔魚青等「台灣新陶色」,讓我大感驚艷。他說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共有十二綱土,而面積僅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台灣,就擁有其中的十一綱,堪稱泥料的天堂了。因此長久以來,吳晟誌不斷在全台地尋覓合適的礦土與泥料,進一步深入掌握台灣土質特色,才能不斷試煉出新的陶色,創作出風格絕對獨一無二、且不怕被模仿或趕上的作品。

過去幾年讓他聲名大噪的黃金鐵陶,在黝黑的主體上透出隱埋金礦的風華,吳晟誌說除了泥土的調配,釉料也全部自己調製,再加上燒窯溫度的火候,以及經驗不斷累積的技巧,釉色才能呈現璀璨金花、並破「黑」而出,內斂中更見貴氣。

細看他的松青綠茶器作品,依然保留了黃金鐵陶的金晃晃班點;而調色板上難以校出的色彩,在浴火後昂然呈現。彷彿遠古的神祕呼喚,將深山古剎中歷經歲月風霜洗漱的梁柱,在冬雪落盡、春日將臨之際,用無限的生機與美感瞬間甦醒。作品色澤看似滄桑,卻更加嫵媚動人,更蘊含無限典雅的貴氣。

又如他的吒紫紅提梁小壺,在藍紫色輕煙中變幻的雲彩或黃或金,緩緩上升迎向繽紛的吒紫千紅,再以古銅的金、鮮橙的藤作為提梁。而渾圓的壺身搭配羅盤狀的壺蓋,台灣紅中間的壺鈕永遠簡潔、單純而剛勁,像極了我兒時記憶中的花蓮北濱紅燈塔,那樣稱職的挺立著。整體看來霸氣十足,卻又楚楚動人,這正是吳晟誌高明之處。

吳晟誌的茶器還有一項特色,就是胚體非常輕薄,加上細微顆粒般的斑剝質感,看來就更像鐵器了。他解釋說:泡茶師除了要能貼切地沏出一壺好茶,也特別著重行茶時的優雅姿態,因此創作時除了考慮外觀的美感,更希望茶人單手就能輕易握持駕馭。

(摘自《台灣人文茶器》,聯經出版)

作者簡介

吳德亮

詩人藝術家,兼具作家、畫家、攝影家、茶藝家等多重身分,至今已出版著作共三十六本。台灣花蓮人,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系畢業。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傑出茶藝文化獎,文學作品選入多種海內外重要文學選集、高中國文輔導教材等。曾在台灣國立藝術館、中國福建省美術館等地舉行油畫、水彩與攝影個展多次。曾任《新台灣新聞周刊》總編輯、《自由時報》綜藝版主編,現為《人間福報》、《獨家報導》、中國《茶道》等兩岸各大報刊專欄作家。近年致力茶文化推展與研究,不惜千里跋涉翻山越嶺找茶、寫茶、畫茶及演講,媒體普遍譽為「茶葉達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