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為鼓勵縣內青年參與公共事務,今年十月徵求「未來五年對宜蘭最重要議題」及「最想邀請與談的關鍵人物」的議題主軸。於日前舉行二○一五宜蘭青年論壇高峰會,討論、思考宜蘭的未來。
重視年輕世代,聽取他們的想法做為決策思考,是許多民主國家趨勢。台北市也從二○一○年起召開全國青年高峰會,與德國同步。德國當年舉行第一屆「青年融合高峰會」,移民後代與本土青年討論「教育與融合」、「媒體與融合」、「公民與融合」和親子間「代際矛盾」四個話題。
前此「二十國集團(G20)青年領袖峰會」於二○○六年發起,二十國青年對世界最緊迫問題進行對話,寫成公報直接送到二十國領導人手中。隔年,首屆歐盟青年峰會在義大利召開,討論「你的歐洲—你的未來」,並通過《羅馬青年宣言》,敦促年輕人對未來發揮更多積極作用。
德國有一千六百萬移民人口,五歲以下兒童中,三分之一來自移民家庭。二○一二年總理梅克爾出席高峰會,希望與會青年消除偏見,以開放、寬容和勇敢的態度交流。
梅克爾強調,觀念的改變要從教育、從小做起。這不僅可以消除種除偏見,且開放、寬容和勇敢的態度,也是未來人生最重要的品格。梅克爾就表現了這三項品格,她雖與諾貝爾和平獎失之交臂,卻榮膺美國《時代》雜誌、英國《金融時報》年度風雲人物。
梅克爾被國人暱稱「媽媽」,她接納大量難民,敘利亞人在社群媒體轉發她的照片,寫「我們愛你」。但國內外都有人批評她的難民政策。匈牙利總理指控她是「道德帝國主義」。這句話本是貶意,卻變成對她的讚美。
耶魯大學近來發表研究指出,助人次數愈多,情緒就愈正面;反之則心情較差,面對壓力時情緒也較負面。日常生活注意禮節、減少傷人舉動或主動關懷他人,都容易有正向情緒,「幫助別人,其實也是幫助自己」。可見助人為快樂之本。
幫助別人須先善體人意,這使幫助他人本身就是正向思考,若得到對方感謝反饋,更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使前額葉驅動愉悅情緒,血清素濃度也會增加,使人專注於正向情緒中。
梅克爾是個常帶微笑、和藹可親的「媽媽」,也許在日常生活就常助人,使她情緒正面,形成良性循環。她得以持續連任應與此有關,二○一二年德國調查顯示,六成五受訪者不信任政府,卻有六成七肯定梅克爾的政績。
藉由梅克爾特質可以想到,不論國際性的或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舉辦的青年高峰會,不同主辦者雖可能引導青年走向不同的思考。譬如今年三月,「一帶一路再續經典」第十一屆世界精英青年領袖高峰會在北京舉行,看名稱即知政令宣導性質居多。
青年需要「導師」,但青年也會「創造時代」。台灣年輕人接受的教育,融合中西文化,優勢是有創意,但努力不足,且太安逸;大陸青年個個充滿熱情、全力以赴。對照之下,大陸青年也許更會「創造時代」。
青年高峰會別成為一言堂,應是創意撞擊的場合。應更開放、寬容和勇敢,為個人,為國家,為世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