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公衛學院調查發現,去年全台死於細懸浮微粒(PM2.5)所造成的慢性病,包括缺血性心臟病、中風、肺癌,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共計六千二百多人。北部空汙來源主要是交通工具,中南部則是工廠、火力電廠。由此可見必須針對這些汙染源從嚴管制,民眾也應選擇汙染較少的交通工具,共同對抗霧霾。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等環保團體今日齊聚台北,號召全民參加「全國反空汙大遊行」;引進歐洲藝術家設計的大型肺臟氣球,強調空汙對健康的危害,同時要為總統府戴口罩,要求現任與未來的總統,盡速解決國人面臨的迫切危機,還給人民乾淨的空氣。
據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的調查,去年全台死於PM2.5相關四種慢性病(肺癌、慢性阻塞肺病、腦中風與缺血性心臟病)的人數占死亡人數的百分之十九,其中,空汙嚴重的雲林、南投與高雄,死亡比率均超過百分之二十一,高居前三名。
台大公衛所另一項調查則發現,空氣中PM2.5濃度增加十微克,罹患肺結核的風險增加百分之三十九,這項調查是追蹤新北市十萬人的健檢資料長達六點七年的結果,並刊登在國際期刊《環境與職業醫學》。
空汙對健康的危害罄竹難書,要降低空汙有賴政府、企業與民眾共同行動。政府的職責是訂定法規,並確實執行;民眾要求乾淨空氣,自己不能變成排放廢氣的烏賊。
由於在北部都會區,主要空汙來自交通工具,台北市政府日前宣布自二○一九年起禁行高汙染的二行程機車。但卻引發機車族抗議,二行程機車排出碳氫化合物是四行程的二十倍,這種老舊高汙染的機車早在二○○三年停產,目前還有十二萬輛,早就該淘汰。針對這項禁令,有市民建議應提前實施,才能降低空汙;也有人反對,認為是欺負弱勢機車族。問題是,如果市民每天騎烏賊車大排廢氣,怎麼會有乾淨空氣?
在中南部縣市,工廠與火力電廠是主要空汙來源。環保署今年六月底公告施行高屏地區空汙總量管制,要求業者三年內將被管制汙染物減量百分之五,並允許業者從過去七年內自選一年為排放量的基準值。由於這項超級寬鬆的空汙總量管制不是以人民健康做為基準,無法還給人民乾淨的空氣,沒有太大意義。
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指出,高屏地區PM2.5平均濃度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標準值的三至四倍;但環保署空汙總量管制目標為三年內減百分之五。以這樣的減量速度,民眾要等到何時才能呼吸到乾淨空氣?環保署提出這樣寬鬆的總量管制目標,對得起人民嗎?
巴黎氣候變遷會議之後,全球主要國家達成減碳協議,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也號召企業界共同發展清潔能源科技,台灣的企業界做為這塊土地上的一分子,有責任推動清潔能源與相關科技。面對灰濛濛的天空,大家都要求一口乾淨的空氣,減碳與降汙不能淪為口號,企業界應該主動轉換乾淨能源,別再毒害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