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氣候協議」規範全球減碳秩序。峰會期間,德國環保組織《看守德國》發布今年全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排名,台灣在五十八個被評比國家中排名第五十二,列等「非常糟糕」。在全球碳排放量,台灣高居第二十四名。
巴黎氣候峰會強調「各國責任」,遏止地球暖化是「所有地球人責任」。唯有全球轉型為低碳經濟,強調低碳倫理的新地球觀,才能克服暖化危機。在巴黎氣候峰會期間,中油高雄煉油廠(五輕)如期關廠。經濟部次長楊偉甫說,「感覺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但不是結束,危機就是轉機」。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有助於經濟發展的汙染性工業,須與已開發國家一樣「結束這一個時代」。儘管有些國家不滿,認為要他們提早結束「這一個時代」,並不公平。但提早結束不意味經濟將停滯,危機的確可能是轉機。
高雄空氣很糟、飲用水很髒,以此換取工業經濟的富庶;但長期來看,生活成本高於工業經濟,這筆帳就不划算。從北京霾害來看,大陸這次積極參與巴黎氣候峰會,就是已知汙染危機,長期是削弱而非提振經濟。
二仁溪受廢五金業影響,重金屬汙染嚴重,號稱「黑龍江」,一九八七年甚至因綠牡蠣事件而名噪一時。不過,二○○二年開始整治,原本百分之百嚴重汙染河川,已改善到剩百分之十幾,是台灣水質進步最大的河川。因為民眾與政府一起整治,加上民眾認養、環境教育,是台灣的典範。
大陸霾害近年愈來愈乘著冷氣團,南下波及台灣。印尼火耕引起森林大火,濃煙蔓延鄰國,引發各國抗議。巴黎氣候協議強調「各國責任」意義即在於此。
巴黎協議達成,今年是抗暖化擴大啟動的關鍵年。台灣大選在即,無論是非核家園或其他環境政策,將左右選舉結果。除了政府由上而下的節能減碳,個人也可盡「棉薄之力」。
這是所謂「哥本哈根改變理論」,要求人們主動採取個人行動,從小處著手,拯救氣候。一九七○年代石油危機後,哥本哈根居民出於道德原則,騎單車而不開汽車。當時為了省油錢,結果帶來空汙減少的更大效益。
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指出,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對經濟衝擊小。美國總統歐巴馬去年力推減碳,稱不會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反而將帶來四百三十億到七百四十億美元的助益。
世界自然基金會二○一二年發表「地球生命力報告」,指出四十年來「地球生命力指數」下降了百分之二十八,處於「很不健康」狀態;如果生態破壞不遏止,到二○三○年需要兩個地球才能維持人類生活。這就是「竭澤而漁」。當地球愈來愈不健康,經濟也會愈來愈無法發展。
愈來愈明白任何一次大地反撲,無論強降雨帶來的水患、山崩、土石流,大乾旱造成的農作歉收,都可能使經濟成長下降。這種極端氣候會愈來愈頻繁,愈來愈嚴重。
台灣雖面積小,卻高居全球碳排放量第二十四名。我們沒有破壞環境的本錢,環境反撲更將得不償失。台灣雖然沒有參與巴黎峰會,也應減碳救地球,救台灣,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