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嶠人物萬】象 周邦道居士的狀元淨業

文與圖/黃議震 |2015.12.16
4076觀看次
字級
註❶出自《周老居士邦道紀念集》之〈自寫平生〉,慧炬出版社出版,民國八十一年。 註❷同註❶之席淑媛口述之「半鍋一德馨十方」。 圖/黃議震

文與圖/黃議震

民國二十年夏,國民政府在南京舉行「開國」後第一屆高等考試,由考試院長戴傳賢任主考官,為國掄才,全國矚目,及至內簾揭曉對外發榜,周邦道榜列第一,獨佔鰲頭。「舉行頒證典禮時,戴院長對國民政府委員馬超俊暨諸嘉賓,介稱邦道為狀元。」(註❶)自此周邦道的「狀元」稱號,不脛自走。

周邦道生於清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江西瑞金,先祖父濟行公,咸同年間遭太平天國之亂,家道中落,迨至周邦道幼時已是家徒四壁,僅餘半鍋一盌,「家中唯一的一只鍋子壞得只賸半邊,除了這半只鍋外,家中就只一個碗,每餐炊食,就用這半鍋煮,然後大家輪著用唯一的碗吃。」(註❷),周邦道八歲孤露,乃攜半鍋一盌鞠養於曾叔祖嬸,後與祖母鍾太夫人憑此鍋碗,異爨自立。其幼時之刻苦艱困,可見一斑。

民國八年,周邦道與張其昀同年考入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當時南京高師名師濟濟,有任教務長的陶行知,任教授的劉伯明、柳詒徵、王瀣等,另外,杜威、羅素、梁啟超等諸中外學者,亦講學其間,益進周邦道之學識,淵博深湛。

民國二十六年,中日戰起,國府西遷,華北、華東、中南學生紛紛向內地逃難,十二月下旬教育部訓令周邦道籌辦國立貴州臨時中學,周公遂趕赴長沙,率領二十多個省市四百六十餘所學校的一千多名流亡學生,艱困跋涉前往貴州銅仁安頓,隔年以督學兼任國立貴州中學校長。

三年任內,流亡學子以校為家、以師為父,並約定「長毋相忘」,許多校友在五十年後提起黔東師生往事,仍激動不已,久久不能平復。周公的嘔心瀝血,陶鑄學生精進自立,誠如周公在校歌歌詞中對學生的期勉:「佇看取,他年史葉,留將幾許寫黔東」。

民國三十八年九月周公渡台,任台灣省立農學院(中興大學前身)教授,後兼課東海大學,並任中國醫藥學院副院長。民國五十年李壽雍出任考選部長,周公受命為考選部政務次長,襄輔機宜,釐定規章,悉得其宜。

在周公的〈自寫平生〉中自述:「受支那內學院院長宜黃大師歐陽漸竟無先生,及戴院長季陶先生,諸大德長老之薰陶感召,崇信佛法。與先內子楊慧卿同皈依南華虛雲大師為弟子,賜名寬道、寬慧。」(同註❶),渡台後的周邦道寓居台中,入李炳南老居士門下,研修淨業,再續佛緣。

民國四十一年元月,周邦道依證蓮、斌宗二位老和尚受五戒與菩薩戒,此後四十年,一心護持佛教道場,於各地演說佛學,並擔任無數佛教社團職務。民國五十四年,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敦聘周邦道為佛學研究所所長,並任《中華大典》宗教類主編,先後編印出版佛學、道學著述三十三種,為台灣早期的佛學發展貢獻極大。

民國七十一年南亭和尚示寂,奉安台北觀音山左麓之塔,塔上刻有〈華嚴蓮社第二代住持南亭和尚塔碑銘〉即為周公所撰,碑銘中之:「洎來臺嶠,賡續傳經。三膺祕監,佛教翰屏。倡印大藏,若發新硎。絡繹踴躍,響應雲軿。護國息災,法會屢建。於變時雍,悲心宏願……」謹述南亭和尚景行,弘布劬勞,歷歷往事,其中皆有周老與之同共起信,宣揚佛法的行願淨業。

註❶出自《周老居士邦道紀念集》之〈自寫平生〉,慧炬出版社出版,民國八十一年。
註❷同註❶之席淑媛口述之「半鍋一德馨十方」。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