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又開始潑糞、抹黑了。王如玄的軍宅理財、蔡英文的土地「暴利」,每天占據報紙重要版面。蔡英文拋出能源政策議題,被認為試圖轉移焦點,報紙雖以全版討論,但只是「一日話題」,隔天又回到潑糞、抹黑。可見選舉品質毫無進步。
沙烏地阿拉伯首度開放女性投票及參選,堪稱沙國女權重大進展,但選民相對冷漠。強硬派穆斯林怒指「女性不宜擔任公眾角色」;分析家認為這主要是做給外國看,對女權實質影響不大。
沙國前國王阿布杜拉二○一一年就宣布,二○一五年開放女性投票、參選。如期實施就是進步。但強硬派教士稱,開放女性參政是西方文化入侵,違背沙國奉行的瓦哈比主義。
近代西方興起後,西方文化「入侵」確屬事實。但入侵可以換成較中性詞彙,如引入、傳入,這在人類幾千年歷史上代表的是文化交流。但引入、傳入也曾遭抵制,譬如清末的戊戌變法,僅歷一○三日就告終。日本德川幕府末期,坂本龍馬眼見幕府衰弱、外國船堅炮利,致力推動現代化,被暗殺身亡。
中日及許多國家最終接受了大部分西方文化,完成現代化,包括民主政治、市場經濟。西方文化當然並非沒有缺點,傳入不同國家,會因當地國歷史、文化、信仰,經由融合產生各自體質的「西方文化」。台灣即是融會了各種變數,造就出潑糞、抹黑的選舉特質。
香港人爭取直接選舉,在台灣每次選舉時來觀摩。這幾年香港選舉,看到了「台式選戰」手法,街頭海報、旗海,候選人上街高分貝拉票。美國於「落後」台灣多年後,近幾屆大選也有「台式元素」,如希拉蕊的電郵風波,川普的刻意挑撥族群。台灣成為新民主輸出國,「台式文化」開始「入侵」美國,何其諷刺。
希拉蕊、川普的政見是什麼,仔細想想,很多人可能搖頭。沙國女權團體說,女性參政是第一步,是女性變成更活躍公民的開端,「這比贏得選舉還重要。」沙國是全世界最後一個開放女性參選的國家,可能也是最後一塊「選舉淨土」,很難想像在這樣的保守國家會有潑糞、抹黑。
在台灣,總統候選人主要政見是什麼,很多人可能也想不起來。一則小小新聞被放在報紙不起眼位置,卻攸關眾人生計。台北市貧窮線往上調整,領基本工資兩萬零八元就算是中低收入戶,「22K青年」不久將「淪入」中低收入戶。
台灣許久未有大型外商來投資,最近則利多不斷。繼Google在彰化興建資料中心,臉書也擬跟進。資料中心會產生大量熱能,逾半費用花在冷氣上,是耗電又耗水的設備。
台灣工業用電價格是全球第四低,如此「平易近人」,資料中心自然願意來。但Google、臉書不會不知道台灣有缺電危機,因此核四爭議與台電的缺電警告,就值得大選談一談。可惜只是媒體「一日話題」,民意立刻再被丟入惡質選舉的泥淖中。
說台式選戰「輸出」太誇張,但在國內確有一定的「內需市場」。該檢討的是候選人,也是選民。民眾可以抵制黑心食品,也應覺醒,抵制惡質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