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大選最後一個月,可是攸關台灣前途最重要的總統候選人辯論,仍然還沒有個譜。
造成如此情況的原因,出自兩大主要陣營各有堅持。國民黨的朱立倫,主張在上三立電視台主辦的辯論會前,先參加傳統「四報一社加公視」的辯論會;民進黨的蔡英文,則堅持先上三立主辦的總統辯論會,其他的再說。
蔡英文的理由,是八月間各總統候選人已先達成協議,接受由三立電視台主辦的辯論會,當時國民黨的候選人雖是洪秀柱而非朱立倫,但應該也是代表國民黨。因此,蔡英文強調「照排隊來」,如果不先上三立,就不同意辯論。
持平而論三立一家媒體係有線系統,代表性當然有限;公視是非商業的公共電視台,再加上由《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及中央社結合成的「四報一社」,代表性更為全面,甚至幾乎已覆蓋了台灣主要的政治光譜。如果沒有蔡英文另外堅持三立,民眾多會同意、支持「四報一社加公視」的公正性與公信力。
民眾希望看到總統候選人就政見進行辯論,不只可以各自端上牛肉,還能藉由互相詰問,檢驗這些有志於大位者,對政見的完整主張及實踐構想。無奈的是,兩大黨的總統候選人,花費更多精力在「辯論」的不是政見,反而是辯論無法成局的責任在誰、孰是孰非的瑣碎枝節。
這當中包括被渲染的公視與三立「鬥法」,以及協調會時間是否也充滿算計,就連談到公視與三立合辦、也還存在第一場在哪一台攝影棚的問題。
身為國家主人的人民,就只能看著這些準備成為國家最高公僕的「總統」,宛如小孩子一般互相吵罵。這不僅是我們的無奈,更是一個舉辦過五次總統直選的國家來說,最大的羞恥與悲哀。
候選人的電視辯論會,最早始於一九九四年的台北市長選舉。那時趙少康代表的新黨,與陳水扁代表的民進黨針鋒相對,但也因為各自都有清晰的路線及明確的主張,反而都願意參加辯論。十年過後的二○○四年,更是史上藍綠最對立的總統大選,卻也從那一次開始,形成「四報一社加公視」的總統辯論會慣例。
相對於過去選戰的兩極對立,這次的選情顯得平靜許多,主因大概是兩邊的差距較大。但也正因為如此,領先者逐漸露出不耐的態度,進而對外界提出的質疑懶得回應。有句老生常談說得好,絕對的權力造就絕對的腐化,還未當選就如此傲慢,值得我們警惕。
即將到來的總統選舉,人民很可能必須在黑箱裡投票,因為我們並不清楚這些總統候選人的主張,沒有足夠的資訊可以參考。諷刺的是過去幾年,台灣社會產生的重大爭議,如媒體壟斷、服貿、核四、課綱、亞投行乃至馬習會,皆被反對黨扣上「黑箱」的罪名,然而拒絕辯論,迴避對重大爭議表態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種「黑箱」。更弔詭的是,只參加由三立舉辦的辯論會,是不是也算另一種「媒體壟斷」?
既然反對黑箱,讓人民能更多地參與,而選舉投票,既是人民最直接的參與,也是對政府最具正當性的授權方式。候選人盡快公開辯論,把對重大政策的立場一次說清楚,人民才能決定要授權給誰,領導我們未來四年的國家。